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全椒“正月十六走太平” 1500余年的民俗活化石 (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合肥晚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斗转星移,春来秋往。这项民俗活动在各地陆续消亡,为什么唯有全椒县这一民俗活动被一代代传承至今,并不断升华?现已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民俗专家们称为中华古老民俗文化的活化石。这个问题滁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俞凤斌为我们做了很好解惑。
    俞凤斌自幼在全椒长大,对全椒民俗了如指掌。他对我们说:《汉书》载有“天下太平,五谷成熟”和“澄日太平”之谚,此为全椒走太平肇始。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对走太平桥这一习俗有专门描述,楚俗以正月十六日为太平日,是日出行,谓之“走百病”,是为了消灾祛病。民国九年《全椒县志·风土志》记载:“正月十六日,倾城士女出游于东门太平桥,取祓除不祥之意,不知何昉。谚谓之‘走太平’,是日谓之‘太平日’。游人不远数十里而至者,爆竹及鼓吹声至夜分不绝。”查“走太平”习俗,南京民国时期,还有余响。后因种种原因,许多地方废止了这一活动。淮河以南地区,唯有全椒人将这一悠久的,与民风相融的民俗传承了下来,并不断升华。
    俞凤斌主席略思索了一会又说:全椒正月十六走太平的民俗升华必须要提到两个历史人物。一是隋开国大将军贺若弼,二是明永乐都御史陈瑛。大将军贺若弼亲率大军伐陈时,驻扎全椒。贺将军见全椒民风纯朴,遂派人帮助训练民团,以提高护国安邦的能力。贺将军见城东小桥年久失修无法抵御春夏洪水,为造富于民,又亲自安排在小桥边建筑一座大桥。全椒百姓为其取名“贺橹桥” 。那以后人们在追忆清官时,又增加了护国安邦、造富于民的成分。“走太平”发展到明永乐年,又增加了福佑乡亲,扶危济难的乡亲乡谊成分。明永乐初年,一术士看了全椒风水后提出,如把全椒城的笔峰山加高,椒人可多出举子。教谕吴颖便率一帮秀才在笔峰山培土加极。一日,一总旗官路过此处,与劳作的秀才们因语音方言的误会发生口角。此人到南京诬告椒人“培土出主子,有谋反之举。”永乐帝十分生气,立即调兵遣将,欲血洗全椒。都御史陈瑛是滁州乡亲,闻之稟道:椒人淳良,绝不可能谋反,“培土出主子” 可能是“培土出举子” ,因总旗官为湖南人,“主与举” 读音难分。愿以身家性命担保。永乐帝派人明察,果与陈瑛所言一致。于是收回皇命并嘉奖了吴颖。陈瑛死后,椒人为感恩将其衣冠葬于太平桥垅上,每年祭礼。
    至此,全椒走太平完成了民俗的升华。人们怀着一颗真诚的心,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健康、财源茂盛、福佑乡亲、国泰民安。即使是在“文革” 那样特殊的年代,许多人或是凌晨,或是午夜,哪怕不燃爆竹,也要走过太平桥。因而得以流传不衰,一千五百余年从未间断,使得全椒“走太平”成为楚地走太平民俗的“活化石” ,也成为中华民族民俗史上的一大奇观而声名海内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