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村民说,布朗族的传统婚恋习俗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现在已经发生了很大故变化,过去小伙串姑娘是在火塘边谈笑对歌,现在都时兴像电视里演的一样,喜欢“压马路”,现在的姑娘都上学读书了,会纺织的已经不多了,所以火塘边的恋爱已经快成父母辈的回忆了。加之现在物质生活都好多了,双方中意了,送纪念物品都送时髦礼物,年轻人结婚也时兴像城里人一样买各种家用电器、流行服饰、金银首饰,送礼都送红包。而且现在年轻人大都出去外地打工,见过大世面,自己也能挣些钱了,所以按照自己的愿望找对象、结婚,也有了条件。传统纺织工艺在布朗族婚恋中的重要作用正曰渐淡去。 4。丧 葬 布朗族老人去世后,家人为老人备下的丧葬物品大多为家织物品。据村民介绍,家中父母上了年纪后,家人都要为老人多准备几套自织衣服。老人去世后,要先为其洗身,然后为其从里到外换上两三套家织布衣,包上家织布新包头,并将老人平时所用的背包,装上其日常所用烟袋、烟斗等物件,将老人所用家织洗脸手巾如平时出门样挂在背包带上,放在死者头旁,死者平时所用的家织被套、床单等也一同铺垫在棺材内。如果条件好的家庭,还要专门为死者铺垫两三床家织新被套和床单,传统上要“铺三盖四”,所以一般家庭条件较好的人家,要为老人的身后事提前做好一应物品。死后能够按照布朗族的这一传统方式安葬,老人会深感欣慰的。此外,家中有人去世,要用一块长约两丈的自织白布幡,挂在一长竹竿上,竖在家门前,以此向全村告知家中有丧事。死者本家后代要到布幡脚下磕头、烧蜡条祭拜死者。布朗族大多实行火葬,习惯上,死者要在家中停一夜,第二天送到坟地火葬。发送前,要请村中有威望的老人从死者屋内拉一条明线(自纺白线)到家门外,然后剪断,意为让死者安心上路,同时(灵魂)不要来危害家人。随后由8个青壮年将棺材(传统布朗族棺材制作简易,用几块木板拼成,甚至有用篾席或篾笆代替的)抬出家门,抬往坟地火化。火化结束时,本家族晚辈再回到坟地,用自织白布将死者骨殖捡拾包好,然后大家稍垒一坟,用石头和竹子将坟围起来,葬礼就算完成。待丧事结束后,村中来帮忙的人家可以买一点烟酒祭拜一下布幡,然后向死者家人要上一小块布幡带回自己家中,据说有保佑家人平安吉祥、避邪的作用,是很受村民欢迎的吉祥物。 从邦丙布朗族至今还保留的植棉农耕礼俗和人生礼仪可以看出.传统纺织技艺不仅为祖祖辈辈的布朗人提供了挡风御寒的衣饰,同时也构成了布朗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布朗族传统纺织技艺能否传承,直接关系着布朗族民族文化的传承。 四、在创新与发展中保护与传承 从上述邦丙布朗族悠久的纺织历史与布朗族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正在逐渐萎缩的棉花的种、纺、织状况,表明邦丙村布朗族传统的男耕女织的经济生活和生计方式在当代发生了变迁,这种变迁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交通条件的改善与生态环境的改变正曰趋加快。 历史上邦丙村所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交通闭塞,缺少商业网点.与世隔绝的地理位置与生活环境,使其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尽管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使邦丙村也纳入了国家的统一发展轨道,但相对闭塞的状况使邦丙村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了传统的男耕女织的经济生活和生计方式,古老的纺织技艺也因之得以保存下来。1978年,当时邦丙村所属的南榔公社驻地因滑坡而搬迁到邦丙,改称邦丙公社。1984年公社改为邦丙区,1988年区改乡,称为邦丙乡。乡政府迁入后,十分重视集镇建设,公共设施逐步得到建设和改善。在建设过程中,1988年11月6曰,耿马、沧源、双江三县结合部关弄(大翁弄)一带发生7.2级强烈地震,严重波及双江5乡2镇,邦丙乡及其所在地邦丙村成为重灾区,被列入重灾乡建设,集镇建设投资进一步加大,建设速度也得到了加快,到今天建筑总面积已达8728平方米,其中长250米、宽12米、面积3000平方米的集市街道,分布着街面商业网点20余个,邦丙乡集镇建设已初具规模。与此同时,全长72公里的邦丙县乡公路历经四个王期,改建为四级路面,大大改善了与外界的交通状况。乡政府的迁入与集镇建设的迅速发展,迅速改变了邦丙村相对封闭的交通、通信状况,促进了邦丙村集市贸易的发展。笔者在调查中看到,由邦丙开往县城的交通车一天数次往返子县乡公路,移动通信转播塔就建在邦丙村委会门口,村中大多数人家都有了电视、电话,许多人还配上了手机。在乡政府街道两旁,布满了商业网点,以邦丙为中心的集市贸易五天一集,每逢集曰,双江县百货公司的大货车满载各种货物而来,整个集市熙熙攘攘,十分热闹,不仅本村村民和附近村寨的群众大多前往集市交易,双江附近的普洱、澜沧、沧源、甚至远至大理、保山等地的客商也会前来。交易的物品有日用百货、烟酒糖茶、土特产品、药物山货、衣服鞋袜、化肥子种等应有尽有,不仅方便了群众,也在悄悄影响着村民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村民们的生活方式与观念传统。 邦丙乡交通、通信与商业的发展,拉近了邦丙村布朗族与山外世界的距离,为布朗族青年走向山外创造了条件。对外界的了解与接触使年青一代的邦丙布朗族不愿再留在家中重复父母和祖辈的生活经历,而更加向往丰富多彩的山外世界,这不仅使布朗族古老的纺织技艺因后继乏人而逐渐萎缩,甚至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危险。目前在邦丙村中承担种、纺、织工作的大多是四十岁左右的家庭主妇,年轻女性从事这一传统王作的寥寥无几。与此同时,繁杂的种、纺、织技艺,也使布朗族纺织技艺的传承面临困境。 除去社会经济的变化对邦丙布朗族的传统纺织及其传承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外,20世纪50年代在临沧推广优质棉和木本棉计划的失败,使布朗族种植棉花的品种、技术等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半个世纪以来几乎都在沿袭着传统的种植方式,这一方面使布朗族传统的植棉及纺织文化能够保留至今,但另一方面,现代发达的商业活动和价格低廉的日用纺织商品的出现,伴随经济意识的增强而对传统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也使布朗族传统的种、纺、织工艺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形态面临挑战。 笔者在调查中深感布朗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也是一个珍惜自己文化与传统的民族。邦丙村的布朗族几百年来与汉族杂居一村、共处一地,布朗族在与汉族的长期共处中,学会了许多技艺,如烤酒、做豆腐、做凉粉、做衣服、做鞋、做香肠等等,但同处一地的汉族却没有一户会纺织的。由此观之,邦丙布朗族更具有文化的包容性。也许正是布朗族与汉族在文化上的相互借取与交融,使邦丙的布朗族传统文化不仅保留下来,而且有着一股蓬勃向上的活力。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由于在种棉与纺织技艺方面缺少借取,使邦丙布朗族的纺织技艺与文化长期以来缺乏改进与发展的活力。因此布朗族传统纺织文化的留存与传承有待于这一古老技艺的发展与更新。 正是由于缺乏改进与更新,使古老的布朗族纺织文化难以应对当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珍惜自己文化与传统的布朗族在曰渐发达的商品经济浪潮的;中击下,也曾试图通过市场的拉动振兴传统的纺织技艺与文化。在临沧撒地设市和双江自治县成立20周年等大型庆祝活动中,邦丙布朗族都及时利用这一大型商贸文化交流机会,将用自种的棉花自纺自织的民族特色纺织品如背包、牛肚被等带到庆贺场所展示、销售。邦丙布朗族试图振兴民族传统纺织文化的努力得到了当地县、乡政府的积极支持。经双江县政府调研,布朗文化被确定为开发和发展布朗山乡的一项标志性产业,其中传统布朗族纺织王艺是这一产业的核心内容,县妇联为此曾以邦丙布朗族纺织技术为示范举办了三期妇女纺织培训班,培训班的教员大多来自邦丙,所用纺织工具也向邦丙工匠订制。然而,从目前的情况看,通过邦丙布朗族的积极努力与政府的支持,达到振兴布朗族传统纺织技艺与文化的目的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传统的布朗族纺织都是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缺乏产业化生产的现实条件,而繁杂细致的种、纺、织程序所造成的较高成本也使布朗族纺织品不具备市场竞争力。据笔者调查,织一床2米长、1.5米宽的牛肚被,要用棉3.5斤,费王整整8天,其中织以前的压、弹、绕、浆等工序尚不算在内,还有自种棉花的劳动与周期也不考虑在内。仅只以棉的成本与织造工费作价,市场销售价最少要到450元左右,生产者才略有赚头。织2—3个布朗族传统背包,需用棉1斤,平均费工三天织一个,作价不能少于45元。男式成人上衣一件,价格也不能低干130—140元。虽然布朗族纺织品价格相对而言不算太高,且是真正的纯天然绿色制品,也符合现代人的消费需求趋势,但过高的原料与工时成本,以及产品的设计款式等等,都使布朗族纺织品进入市场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市场前景不乐观,也使开发布朗族纺织工艺缺少热心的投资者。如果没有投资,布朗族传统纺织技艺的更新就成了问题。与此同时,随着传统纺织品需求量的曰渐减少,布朗族传统纺织 技艺的保留与传承也难以让人乐观。如果不能保护与传承,与纺织技艺相联系的布朗族传统文化部分将会因此而逐渐消失。因此,布朗族传统纺织文化是否能够保护与振兴,有赖于布朗族纺织工艺如何创新与发展,如何解脱自产自销的禁锢而走向市场,这是布朗族传统纺织文化在当代实现保护与传承的关键。 由邦丙布朗族传统纺织文化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问题观之,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文化的保护应寓子创新与发展之中。只有通过创新与发展,源远流长、传承久远的少数民族技艺与文化才能在传统社会曰渐加快的变迁与发展步伐的背景下,重新找到存在与传承的契机与动力,也才能使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与文化获得永不衰竭的生命活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