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有一凹槽,可将绕线棍放置于内,用打布刀带着绕线棍上的线穿梭子经线之间,是编织纬线的重要王具。同时打布刀还能起到使纬线整齐划一的作用,以完成织布目的。 篦板:一长方形框架,上下两头的木条较为结实,中间则用细木条排列如篦子样细密,嵌于两头的木条内,将拉线悉数穿入篦条内,即构成织布的经线,与织布机、打布刀配套使用。篦板的宽度一般只有1.2尺左右,因此布朗族的布幅宽也只有1.1—1.2尺,制作大件用品如床单就需将多块布料拼接起来。 钩针:形似子一般钩针,但用竹片或木片制成,较一般钩针要粗大,一端挖出一钩槽,另一端打有一小孔,可将线穿过小孔并起到引线穿梭的作用。在穿篦时与篦板配合使用。 蜡棍:长约一尺余、拇指粗绍的圆形木棍,两头留出少许边缘,其余则浇裹上蜡,用于在织布过程中使织线滑溜不打结。与织布机配套使用。 除上述主要工具外,还需配备长约一尺许的木棍或竹片,用于织布时穿行子经线内;腰带一条,织布时系子操作者腰间;吊绳若干股,以及其他一些辅助用具。 布朗族的纺织工具与当地佤族、傣族的相比部件较多,制作也较为繁杂。邦丙村虽然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一套完整的纺织王具,但能够成套制作纺织王具的人却已寥寥无几,据村民介绍和笔者的了解,目前邦丙村以及附近几个村寨能完整制作纺织工具的,就只有邦丙村的李学良了。 2.纺织工艺 邦丙村布朗族纺织工艺大致分为12道王序,分列于下。 压花:将采摘后经过晾晒的子棉通过压花机去子后压成片状。 弹花:通过弹花机将片状棉花弹松。 搓条:将弹好的棉花搓为细条以利纺线。 纺线:将搓好的棉花条通过纺线机纺咸线并绕于绕线棍上。 绕线:将纺好并绕于绕线棍上的线通过绕线器1绕好,形成线套。 浆线:将绕好的线套高温水煮,煮时要加入干包谷粒(磨咸碎粒)和小红米,以增加线的韧性。一般煮线时用一口直径两尺的铁锅,加入一脸盆左右的包谷粒和小红米,煮一个上午(约4—5小时)。此道工序也称为上浆。 洗晾:高温煮过后的线套,要经人工漂洗,一锅线套大约得漂洗1—2小时,漂洗时多借助棒槌击打。漂洗后的线变得白、柔、韧。洗好后,把线套穿在竹竿上晾晒至干。 拉线:晾晒干后的线套,要上机再纺,并重新绕在绕线棍上。把绕好的线棍插入绕线器2的等距小孔中,在地上根据织布所需长度,在相应距离内一头打下一根木桩,另一头打下两三根木桩,将绕线器2中的多根线棍上的线头拉出,来回缠绕在木桩上。 整经:拉好的线要用手一根根理顺,尤其是准备用于穿篦的一头,要理得十分仔细,间距适当。因所拉之线系织布时的经线,故也称整经。 穿篦:经过整经理顺后,就可用篦板与钩针进行穿篦了。穿篦时一般得要两人配合,一人抬着篦板紧贴绕有经线整经理顺后的木桩,一人手拿钩乱钩针上穿有一根作为纬线的引线,以钩针牵引,穿一根线绕一次篦板,一根根穿完,篦板就与经线连成一体。这是所有王序中最为复杂费工的程序之一。 梳线:穿篦结束后,要用篦板沿着经线来回梳理几遍,以使经线 与篦板线更加一致、均匀、顺畅。 织布:梳线结束后,在穿篦后的经线空间插入几根一尺余长的木棍或竹片,就可将拉线时打下的木桩拔出,以篦板和插入的木棍或竹片为轴,将经线卷好后装置在织机的直立框架上,另一端则以木棍或竹片为轴,置于操作者前面,由腰带与木棍或竹片两端相连,即可开始织布。 邦丙村布朗族纺织王艺虽然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上12道工序,但做起来十分费王费时,与当地的佤族、傣族纺织工艺相比较,工序也相对较多较繁,尤其是整经、穿篦等工序,一般都要由两个或更多人一起合作才能完成。对于这一整套繁杂的纺织王艺的主要承担者布朗族妇女来说,祖辈传下来的纺织王艺不仅构成了她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给她们的生活增添了过多的辛劳。在笔者调查过程中,村中纺织能手李小二、鲁明秀、鲁晓月等主妇在给笔者讲解每一道工序齣同时,也对笔者表达了对于本民族传统纺织工艺既舍不得放弃但又探感繁累的矛盾感情。过于繁杂的纺织.王艺也使年青一代布朗族女孩在学习与继承这一古老民族传统王艺时感到极端不易。 3.彩染 邦丙村布朗族织出的布都是白色,在缝制之前,一般都要进行彩染。据调查,邦丙村布朗族现在对家织棉布的彩染主要采取两种途径:其一是选用靛蓝类植物加工制作成染料进行彩染;其二是购买化学合成染料靛青进行彩染。前者为布朗族传统彩染方法,后者则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而在最近几年为部分布朗族所采用的彩染方式。 (1)传统彩染方法 布朗族传统彩染方法所使用的主要靛蓝类植物采自子菘蓝。菘蓝(1satis tinctoria var.indigotica),十字花科,二年生革本植物,全株带粉绿色,叶呈长椭圆形或长倒卵形,全缘或有微锯齿,抱茎,基部有宽圓形垂耳,春夏开花,花小,色黄,排成圆锥花序,花梗细长而下垂,果为长椭圆形,扁平,边缘呈翅状,顶端钝圆或截形,多栽培供制靛蓝用,根称为板蓝根,叶称大青叶,均供药用,其药效清热、凉血、解毒。 邦丙布朗族称菘蓝为染布树,或直接称板蓝根,主要取其叶加工制作染料。其方法是先将摘下的菘蓝叶洗净晾干,放入瓦缸、加入清水浸泡。热天一般浸泡4—5天,冷天则要泡7—8天。浸泡以后,捞出叶子,留下水汁,然后加入火灰(灶灰)、石灰水搅拌,待搅拌起沫后,滤出汁液,拌过石灰、火灰的菘蓝叶留下,还可继续使用。滤出的汁液加入适量的清水调和,就制成了染料。染布时,先用竹片或木棍试一下颜色深浅,如感到合适,就可放入布枓彩染。采用这种方法染布,一块布一般要染3—4次,染一次,晒一次,晒到半千时再染,如此反复,直至满意为止,有的甚至要染到十余次才能使人满意。因此染布一般也选择旱季天气晴好时进行。采用这种方法和染料染出的布,就是邦丙布朗族喜爱的墨蓝色,也是邦丙布朗族传统服饰的基本色。但据当地布朗族说,这样染出的布洗时易脱色,颜色越洗越淡。 在邦丙村,板蓝根无论是野生还是家种,资源都十分丰富,除用做染料外,其药用价值也为村民所熟知,如有需要,村边沟旁都能找到野生板蓝根。为了取用方便,部分人家也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种植一些。笔者在村中人家走访时,就看到不少人家都种有这种植物,而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也十分适合子板蓝根的生长。村民告诉笔者, 这种东西(板蓝根)随便种一点就活,不用太费事。 (2)现代彩染方法 购买化学合成染料靛青,将其溶解于水,放入锅中煮沸,即可将布放入彩染。放入要染的布匹后继续煮十多分钟,煮时不断翻动染布。然后即可撤火停煮,待冷却后用清水漂洗1—2次,彩染即告结束。采用这种方法可一次将布染成,且上色比较好,不易脱色。邦丙村民采用这种方法染布,并不是自己亲自做,大多是外乡人带着染料走村串寨来到邦丙时,村民便携布前去,出钱让其帮助将布染好。由于这种方式一次性就可将布染好,省时省王,村中越来越多的妇女对这种彩染方法及效果表示认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