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梅州被誉为“文化之乡” “一腹三翰院”传佳话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国新闻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中新社梅州11月16日电  题:“一腹三翰院”不老传奇 
    作者  杨草原 古敏灵 邓广敬
    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而来,大多出身于“书香门第”,长久以来延续着“耕读传家”的传统,历来文风鼎盛,英才辈出,广东梅州也因此被誉为“文化之乡”,其中“一腹三翰院”的故事在海内外传为佳话。 
    大埔县百侯镇历史悠久,从明朝末年到清代,当地考中进士的有23人,考中举人的有134人,翰林5人。除“一腹三翰院”的典故外,还有“诗书世家”、“兄弟七进士”等被当地传为佳话。2010年12月,百侯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近年来,百侯镇以“人文百侯”为主旨,全力推动“文化名镇”发展战略,邀请专家编制规划,将全镇古民居、古树、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等级保护,同时充分挖掘百侯深厚的人文历史,弘扬和传承百侯人文精神。
    记者日前驱车前往大埔百侯镇,探访曾经孕育了三位翰林的“通议大夫第”(即杨缵绪故居)。
    举目望去,整座建筑黛瓦灰墙,颇具历史的厚重感。正门顶灰塑的“通议大夫第”五个白底黑字格外醒目。步入正门,视野顿时开阔起来,整洁幽静的环境飘逸着一股浓郁的历史和文化气息。屋内的“饮水思源 缅怀列祖”条幅寄托着后人对前人的怀念之情。“那幅中堂悬挂的‘七叶衍祥’金匾是御赐给杨缵绪夫人的。”管理员罗赛英老人说。
    “通议大夫第”约建于1750年,坐南向北,砖土木结构,为标准三堂四横九厅十八井客家府第式建筑,屋内有9个厅,18个天井,建筑工艺精致,雕梁画栋,气势恢宏。2009年被评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由于杨缵绪与其弟杨黼时、杨演时在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先后考取了进士,而且都成为翰林院大学士,在当时极为罕见,因此民间传说里有了“隔河两宰相,十里九状元,还不及我一腹三翰院”的故事。
    罗赛英老人告诉记者,杨缵绪极为重视教育,在建通议大夫第时,特地在房屋左侧30米处建了一座兰台书室,供子孙读书,后来他的七个子侄同榜登科,被后人传颂。如今杨氏后人遍布于五湖四海,大多事业有成,如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培新和科学院院士杨文彩等。
    “每年的正月十二是这里最热闹的时候,因为杨氏家族会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祀先祖仪式,四面八方的杨氏后人大都会在这天赶到这里,到时还能看到鲤鱼灯舞和其他民间艺术活动。”罗赛英笑着说。
    据老人介绍,由于“一腹三翰院”的故事声名远播,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近年来不仅有来自广州、上海、海南岛等地的游客,更有来自港澳台和海外等地的旅游团。 (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