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视演员的“二度创造” 表演一段相声,从不懂、不会到懂了、会了,中间有个“学、练、排、演”的过程,不能着急。它就像个零售店似的,里边的东西很多,想一口吃个胖子还不行。可是不着急也不行,它不是凭空而来。这叫“不着急的着急”。怎么办?这就需要演员本身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学,去练,去钻研。靠老师教是一个方面,可是主要还得靠自己努力。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样才能学好、演好。 演员接到本子之后,先要通读一下。这是为熟悉和领会本子的内容及中心思想,是歌颂什么人,宣扬什么事;批评讽刺谁,反对什么。要把本子的主题抓住,也就是抓住一条主线。要把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感情掌握住,然后再用我们的艺术手段把它表达出来,这叫演员的“二度创造”,使人物形象活生生地树立在舞台上,使一个平面艺术变为立体艺术,然后再由导演加以排练。 立起本子之后,排练也好,演出也好,在节目进行当中演员要认真对待排练和严肃对待表演。这个“严肃”不等于绷着脸说话,“认真”不等于僵化表演。而是要求演员的精神集中,避免带有私心杂念。肌肉要松弛,行动要自然大方,感情要亲切。要做到这一点,那就需要演员下一定的苦功夫去研究本子和刻画人物,才能不节目演出高水平和新水平。 相声是综合性的艺术,具有四门口技,即说、学、逗、唱。说字是第一位,台词说出来一定要给观众一种轻松自然的感觉,并且要利用流利、干净、脆,不能拖泥带水。话前话后不许加没有用的词或没有用的字。 每说一句话或一个字,都要发自内心地、有语气、有感情地说,让观众听得见,听得清,听得真,听得懂。不然的话,演员在舞台上就控制不住观众。 在说法上的要求(包括甲乙双方)都应当掌握住沉、稳、准、狠四个字。一句话,得有劲儿。 沉 就是每说一句话或一个字,心里必须沉着,就是沉住了气再说。目的明确,胸有成竹。这是给“稳”字打基础。 稳 就是每说一句话或是一个字,都要稳住了说,别慌别忙,不能想一下子把话全说出去,这根本不可能,要恰到好处。这样是给“准”字打基础。 准 就是要求要把每说一句话或是一个字都要说得准确,说到点子上,有的放矢,下下儿准(也就是“脆”的意思。)这是给“狠”字打基础。 狠 就是每说一句话或是一个字,都要有力量。语气和字出来不能飘,话的尾声要有劲儿,感情(内在)要足,听起来才会感人有力。 沉、稳、准、狠这四个字总起来讲,就是要求演员在说台词的时候:沉住了气,稳住了劲儿,想准了说,用足了力。这也可以说是“吐字发声”的规律性。这样,观众听起来是“生动有力,真实可信”,演员才能控制住剧场,抓住观众。 台词要说得有滋有味儿。俗称叫“滋味儿”。滋味儿是怎么出来的呢?就是把“字”、“韵”、“情”、“气”糅在一起使用,使观众感觉清脆悦耳,不枯燥,给人家一种艺术美的感觉,就好听,就叫“滋味儿”。强调这一点是为了更能加强艺术感染力,使观众的注意力能够完全集中到演员的身上来。 语气要有轻重缓急之分,音量要有起伏高矮之分。要分出上下阴阳句儿来,层次要清楚,态度要鲜明,不能平淡无味,“一道汤”。要生动活泼地去说,不要像背书似的。如果那样去说,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了,也就失去演出的目的了。连接词、“小贯口儿”,都是如此。 在甲乙双方对话时,都需要掌握住迟、急、顿、错(也叫“寸”)。它关系到语言节奏的问题,也就是“尺寸速度”的问题。这四个字属于语言技巧的一部分。 迟 就是慢的意思。“慢”,不是无目的的慢,而是有意识地把台词放慢一些,目的是为把这句台词的意思向观众交代得更清楚、更明显。可是说得又要“慢而不断”。“慢而不断”能够帮助演员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台词的速度问题;一个是演员内心问题。 比如传统相声《地理图》最后的一节是个“大贯口”。叙述起来是由低速上升到中速,由中速变快速。台词是: 甲 它让我走清河、沙河、昌平县、南口、青龙桥、康庄子、怀来、沙城、保安、下花园、辛庄子、宣化府、沙岭子、宁远、张家口、柴沟、西湾、天镇、阳高县、聚乐堡、周士庄、大同、沽山、甫子湾、丰镇、苏吉、平地泉、三岔口、十八台、掉子山、三道营、齐雪营、桃甫旗、绥远城、西包头、甘肃、兰州、西宁、凉州、永城、甘州、嘉峪关、西安、哈密、吐鲁番、新疆、迪化、津河、伊犁、温宿;进西藏…… 这一节贯口是用一二五六,三二六四①句的说法,都是低速度说。内心是说:“越走越远,情节不能断。” 转入中速的台词是: 甲 齐齐哈尔、哈尔滨、双城堡、蔡家沟、姚门、甫凯、宽城子、长春、孟家屯、范家屯、陶家屯、刘房子、公主岭、四平街、郭家庄、泉头、满井、昌图、马仲河…… 这一节贯口是用二三五句的说法,用中速度说。内心是说:“经过这么多的地方,距离目的地,还差得远着哪。” 最后一节贯口的台词是: 甲 到通州,走燕郊、夏垫、三河县、邦均、激溜、遵化州;出喜峰口,奔赤峰州、热河、八沟、喇嘛庙、草地、库仑、买卖城…… 这一节贯口是用六二九句的说法,用快速度说。内心是说:“他让我走那么远,哪有您(指乙)说得这么近哪。”这一节虽然是快速,但每一个地名都要向观众说清楚,而且内心还要表达出来。总起来讲,就叫“快而不乱,慢而不断”。 急 就是快的意思。也就是有目的的快,目的是为了制造情绪和气氛。但要求“快而不乱”,让观众听得清楚,字字真切。“急”是在必要的时候快,不能从节目一开始就快,那就成了背词了,效果滋味儿就出不来了。 顿 就是稍停的意思,也是有目的的停顿。目的是为了把强烈的感情更加有力地表现出来。尤其是在甩包袱之前,用“顿”,使包袱出来得更脆,不然就会影响效果,影响包袱。 错 就是交错,“错”也当“寸”讲。甲乙双方互相交叉,都要掌握好“寸”劲儿。错,给观众的印象是“话”来得那么及时,不早不晚,恰如其分,正在点子上。人们听起来是出乎意思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样,不但能使效果加强,而且能够把作品的主题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更突出地表现出来。 迟、急、顿、错,这四个字的说法和目的就不多讲了,下面举个例子加以说明。 比如传统相声《汾河湾》里有一节乙方教甲方念白。台词是: 乙 (教甲)还礼,还礼。这一军爷放在着道路不走,施礼者为何? 甲 噢!还是那句老词呀。 乙 告诉你了,又老词了。 甲 (念白)啊,还礼,还礼…… 乙 (指责甲)别忙,坐下! 甲 (念白)啊,还礼,还礼…… 乙 (指责甲)站起来。 甲 啊,还礼,还礼…… 乙 (指甲)坐下! 甲 (不耐烦地问乙)我还活得了啊?坐着也不对,站着也不对,你说我怎么着好哇? 乙 我给你作揖见礼的时候你坐着,一说话你得站起来。 甲 瞧这麻烦劲儿的。 乙 (念白)大嫂,请来见礼。 甲 (念白)啊,还礼,还……(方向错了,应从右“冲乙”,他冲左了,“冲观众了”) 乙 这边哪! 甲 我全糊涂了。(念白)啊,还礼…… 就在这一节里,台词并不多,可是把“迟、急、顿、错”全都用上了。从他俩坐一起的表演就能察觉到这四个字。 甲方第一个念白:“还礼,还礼……”这个地方就用“迟”,他的内心是为了显示自己有艺术本领,念出白来是沉着稳健,但他忘了自己没坐下,还站着哪。因此引起乙方的指责:让甲坐下。 甲方第二个念白:“啊,还礼,还礼……”这个地方就用“急”,内心是想,赶快把台词接上来好往下进行,但他忘了自己还坐着哪。念白时应该站起来,又引起乙方的指责:让甲站起来。 甲方第三个念白:“啊,还礼,还礼……”这个地方还是用“急”,内心是想,这回没错了,所以他急忙着就把台词说出来了,但他忘了这会儿自己应该是坐着,等乙方见完礼之后才能站起来哪,又引起乙方的指责:让甲坐下。 乙(指甲)“坐下!”甲(向乙说)“我还活得了啊……”这个地方是用“顿”。因为甲方接话的时候,有个过程,他想着坐下,又站起来,刚站起来,又让坐下,到底怎么着好哇。就在这两坐一起的叙述中,它不但有迟,有急,有顿,而且错(寸)也就在其中了。它表现在甲乙对话,来言去语,所答非所问方面。两个人的对话都能够掌握住“寸”劲儿,并且说得都很自然恰当,给观众一个可信的感觉。 从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迟、急、顿、错,是非常重要的,几乎在每一段相声里都离不开它。在使用这四个字时,其顺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求演员一定要从内容和人物的需要出发。单纯的艺术观点和包袱观点(找噱头)不行。艺术技巧都是为内容服务的,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① 相声的“贯口”,又叫做“背口”,它很像快书里的“连珠调”,一口气要读出许多音节来。“换气”和“偷气”,相声术语叫“气口”、“切句”,就是语言学里的“停顿”。一二五六,三二六四指停顿的字数。如清河(停)这是一词一停,就是一,两地名一停,是二,如此类推,演员可以自己掌握速度。用京剧术语作比,一个地名相当于一“眼”;一、二、五、六连续后停顿,相当于一“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