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七旬翁独撑京城最小"剧场" 为传播北京曲艺尽力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北京晨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于老爷子表演牛股书。
    京城最小的“剧场”,有多小?在前门西南侧的延寿街胡同里,有这样一家小“剧场”——一间十平方米的小平房,仅能坐五六个人,摆一张桌子。这个剧场,也只有一位70岁的演员于小章老爷子。如此一家小“剧场”,却是“全把式”,可以听到快板、牛股书、三弦、评书和相声,成了不少游人的歇脚之地。
    够小:一桌一椅一剧场
    延寿街是一条不过三五米宽的小胡同,“魁德社”就藏在这条胡同内,甚至没有门脸,若不是门前立着一块大招牌,恐怕没人能找得到。
    “来听一段北京的传统艺术?欢迎欢迎。钱好说,有您就多给,没有您就少给呗。”于小章老爷子今年70岁,正坐在家门口摆弄象棋盘,见到有客人来,忙将记者让进“剧场”。
    这小屋子约有5米长、2米宽,有1张小桌,最里侧是暗红色的门帘,上面挂着有“魁德社”3个大字的招牌。两侧的墙上挂着几把三弦、几个空竹、2套牛股和1副快板。一旁的老座钟滴答滴答地走着,墙面上挂满了老爷子自己和父亲、祖父三代人表演的照片。
    虽说是个“剧场”,可这里只有一把椅子——于老爷子表演三弦时候坐的。留给观众的是屋里两排高矮不一的小凳,甚至还有一张又窄又矮的单人床。“随便坐,您坐好,我就说起来了。”戴着六角帽的于老爷子抄起了三弦琴。
    够全:一个人演三场戏
    “别小看三弦,这也算是过去达官贵人们才能有心玩儿的东西,现在玩儿它的人不多喽。下面这段曲子,也快失传了,您听好。”一段小曲唱开,老爷子嗓门、琴声颇是悠扬。几分钟一曲,唱得老爷子有点儿喘。“岁数大啦,现在吉他都有个背带,挺轻尚,这三弦,传下来就是这么端着架子唱的。”
    下一个节目是牛股数来宝,先是一段对牛股书的介绍。“传说早年朱元璋当过要饭的,就是拿着这牛股到处说书要饭,后来才当了皇上的。”边耍边唱,台下不过2个观众,老爷子却也颇是认真。
    最后一段节目是快板绕口令,打起快板,老爷子又成了年轻小伙子。虽说70岁了,可是手不抖,腰不塌,快板的花点儿啥的,打得真是干脆利落。“打南边来了个喇嘛……”速度不慢,字字圆润。整个表演过程,长达20多分钟没断篇儿。
    够便宜:演出费看着给
    于老爷子介绍,他祖父于德魁曾是天桥的艺人,还拥有过自己的剧场,名字就叫做“魁德社”。年轻的时候,他自己在剧团、文工团干,一辈子也走了不少地方,表演了许多节目。
    如今老爷子住在胡同里,每天早起逛公园,下午睡个小觉。闲暇时,有客人就说上两段、唱上两曲。“现在这些传统艺术大多没落了,这些年除了相声挺火爆,一些经营传统曲艺的剧场,听众也越来越少。”老爷子脸上显得有些失落,“我就在小胡同里租了这么一小块地方,有人来听,我就表演一段。岁数大了,太大段的唱不动了。钱不钱的嘛,有您就多给,没有您就少给。我有退休金,也不指着这点儿手艺吃饭。”
    “可话说回来,我算是干这行当的世家,现在有些曲艺都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人看到北京的传统艺术,我也有责任。”在这小胡同的“剧场”里,老爷子已经自己干了五年,“只要身体允许,就接着干下去吧。”
    (张十月 何欣/文 张十月/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