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马三立大师偕侯一尘在南市东兴街群英戏院献艺,这是马脱离“兄弟剧团”后首期登上剧场舞台演出。当时他的“文哏”代表作《夸住宅》、《西江月》、《暗八扇》、《吃元宵》等,已得到广大爱好者的认同。此时,又将《打白狼》改编为《打日本》,在以评论各种艺术形式和同场演员为主的《西江月》(“人臣”辙)深受欢迎的同时,又推出了以庆祝抗日战争胜利为主的“一七”辙《西江月》,讽刺了日伪罪行,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重视与赏识。 1948年,马三立、张庆森合作后,不断推出不同于“大路儿”的节目与幽默含蓄的艺术处理。笔者先后在永安街新化池楼上的“新声戏院”和荣吉街“燕乐”(1950年后曾名“红旗”)听过他们合演的《新百家姓》、《新春联》、《开粥厂》、《卖五器》、《大相面》、《黄鹤楼》等节目,深感马氏相声文化蕴涵深,艺术处理新,使听众琢磨起来可乐。如《起名字的艺术》(《饭馆论》更名)就富于知识性与趣味性,不论是评论商店或艺人的名字,正讲令人信服,歪批引人发笑后深思。归属国家曲艺团后,推出的《买猴儿》、《开会迷》、《死里逃生》、《精打细算》、《讲卫生》等,都推进了相声的创作与表演。晚年马三立又与王凤山推出了《看〈红岩〉》、《似曾相识的人》、《情绪与健康》等,并结合现实生活,编演了一批精品。 说到戴少甫,他和于俊波在南市“玉壶春”(广兴街80号楼上)合演过《八扇屏》、《打白狼》、《大上寿》、《数来宝》等,他们在京“西单市场”与高德明、绪德贵、汤金澄并称“笑林五杰”。戴少甫偕夫人住慎益街“珍泰公寓”(“南市旅馆”前身),侯宝林、郭荣启、班德贵等常去论道。侯曾谈及戴先于自己来津,是当时“五档相声”中的佼佼者,不幸于1942年逝世。 由于戴少甫早逝,侯宝林1945年返京,群英戏院经理郝祥金进京约来津相声艺人,在京盛极一时的郭荣启来津与于俊波搭档,在群英担纲“倒二”相声,以其代表节目《打牌论》、《学讲演》、《杂学唱》、《汾河湾》、《卖布头》等博得了内外一致的赞同,不久誉满三津。当时,由京韵大鼓名家小岚云攒底,前场有张伯扬的单弦,魏喜奎的奉调大鼓,王桂英的巧抖空竹,金业勤、淑勤、汉勤的车技等。不久,经各方撮合与杰出捧哏演员朱相臣合作,先后为白云鹏、孙书筠等人“倒二”。1953年归属天津电台广播曲艺团,不断推出新节目,如《夜行记》、《住医院》、《当好营业员》……创作、改编了单口相声《在电车上》、《杠刀子》、《小飞车》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