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化寺坐落在北京东城区禄米仓胡同深处,本是明朝太监王振家庙,后来英宗皇帝赐名“报恩智化禅寺”,始成佛院。王振是英宗宠幸的宦官。蒙古族瓦剌部进犯时,王振极力怂恿英宗亲征,一路瞎指挥,终致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为愤怒的大臣所杀。这次事件史称“土木之变”。英宗回归并恢复帝位后,在寺内给王振塑像。虽然到清乾隆七年时塑像被毁,但庙宇犹存,且是北京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刹,1961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智化寺造像传神,壁画绚丽,藻井精美,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儿的古乐演奏。迈入山门,迎面是高大的智化殿,每天在此演奏四次古乐。乐曲是王振于明英宗正统十一年(1446年)从宫中“移”入家庙的,僧徒世代传习。故而,现在听到的,实际上是明朝皇家音乐!这罕见的乐曲于2006年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天上午9点、10点、11点,下午3点,5个身披黄袈裟的和尚准时走进智化殿,面向殿门坐成一排,各操笙、笛、箫、锣、鼓。鼓乐缓缓起步,很平淡,像一位老人在娓娓叙述往事。稍后,乐调渐渐传递出一种喜庆的氛围:时而仿佛走来送花轿的队伍,吹吹打打,好不热闹;时而好似涌来报告科举高中的人群,一个大嗓门儿在吹奏声中禀报喜讯…… 接着,曲调渐渐增添了隆重的韵味,如尊者寿筵开宴,宾客如云,主人拱手迎迓;又如得胜的将军升帐,喜悦中透露出几分沉稳,几分威严……最后,乐曲变得悠长,拖着长音,似挚友依依惜别。忽然甩起一个高音,随后,管乐、锣鼓声戛然而止。乐声每天飘落在左近胡同里,伴随着街坊们宁静的日子。拎着蒙蓝布的鸟笼在巷子转悠的中年汉子,坐在门口择菜的大妈,小店里喝豆汁儿的常客,拖着行李箱匆匆走过庙门的打工妹,驻足仰望一群白鸽、步态蹒跚的老人,都习以为常了,在悠扬的乐声中照样做自己的事。古乐成了他们每天谋面的一位熟识的朋友。(杜永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