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高,云淡,一条小河蜿蜒流过小小的村落。远处,草原辽远、白桦矗立。近处,一栋栋原木搭建的房子,装点着鲜花和秋千的小院,黄皮肤、红脸膛的男主人和白皮肤、蓝眼睛的女主人对你微笑相迎……眼前的一切恍若异域。 这就是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室韦俄罗斯族民族乡恩和村。在这个全国惟一的俄罗斯族民族乡,繁衍着中国最大的华俄后裔族群,小小的村落里充满了异域风情。 中国最大的俄罗斯族聚集群 额尔古纳市位于中国版图的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最北端,西北隔额尔古纳河与俄罗斯赤塔州相望。从海拉尔出发,向北行驶4个小时左右,穿过陈巴尔虎旗草原和大兴安岭白桦林之后,便是恩和村了。“恩和”的蒙语意为“和平”。据当地乡长说,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三四十年间,中国以山东、河北为主的“闯关东”移民流与沙俄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奉行“边区俄罗斯化”的移民流在额尔古纳河畔相遇,两个不同种族的流民不断往来,继而联姻、繁衍、定居,形成了中国最大的俄罗斯族聚集群。 1989年,“华俄后裔”被确定为“俄罗斯族”,也是我国低于10万人口的少数民族之一。室韦俄罗斯族民族乡总人口4000余人,其中俄罗斯族人口占据近半数,保留着较为完好的俄罗斯文化和生活习俗。当地的俄罗斯族人多信仰东正教,按俄罗斯族时令过巴斯克节。 进入村庄,单门独院的俄式“木刻楞”比比皆是。恩和的俄罗斯族民居深受北欧西伯利亚农庄建筑风格影响,都是一栋栋典型的俄式木砌房子,叫做“木刻椤”。用原木交错叠建,原木之间垫有青苔或泥土,屋顶由铁皮覆盖,门窗边框用彩色漆绘。站在村里,环顾四周,家家窗台上都有鲜花,每户都有用木栅栏围成的大院子,院里有花有草,还有粗绳捆制木头做的秋千在风中微微摇荡。抬眼望去,不远处的村中心有一个教堂,正是标准的俄罗斯东正教教堂的建筑格局。 ![]() 正宗俄罗斯美食吸引八方来客 走在村中,记者被一阵阵飘香的面包味道吸引了。抬头一看,迎面正是一家面包作坊——热尼亚列巴坊。听当地朋友说,这是一家在当地大名鼎鼎的面包作坊,制作的赫列巴(一种俄式面包)用天然啤酒花发酵,不含任何添加剂,由白桦木柈子手工烤制,是正宗的俄罗斯族美食。 用砖头和泥巴制成的面包烤炉是当地许多俄罗斯族家庭的必备。而在这个作坊,几个烤炉像几间小屋似的,上面分别有烟囱状的烟道。只见女主人打开其中一间“小屋”上一个铁制的小门,里面是熊熊燃烧的炉火,她用一个特制的长长的白桦木柈子(类似一个超长放大的炒勺),将一屉排列得整整齐齐的面包送到炉火深处。 不管游客们怎么催促,女主人还是不紧不慢,严格按时间操作烤制程序。传统的发酵方法、传统的烤炉、传统的烤制手法……等到金黄松软的大面包一出炉,游客们还未品尝就被那纯正的色香味吸引了,纷纷涌上来争相品尝。记者尝了一口,果然是又香又软又筋道,口味纯正,名不虚传。好客的主人善解人意地为客人们倒上了香浓的奶茶,端上了俄罗斯族人自制的稀米丹果酱。喝着奶茶,蘸着果酱,品着面包,一时间,人人赞好,似乎天下美味莫过如此,一些游客当场解囊,要买些带回家去。一位来自广东的游客买了一箱,他笑呵呵地说,“现在不缺吃的,要吃就吃这有特色的,尤其是这种传统烤制的正宗俄罗斯美食,今天让我大开眼界。” 品尝着面包,大家不觉感到肚子饿了,一看时间,原来午餐时间到了。记者来到村里的伊丽娜乡村俱乐部就餐。一进门,就被浓郁的民族风情打动了。只见俄式传统长条木制餐桌上铺着格子餐布,木椅相对排列,长相明显带有俄罗斯民族特征的服务员们端着盛有各种俄罗斯族传统美食的大盘小碟穿梭其中,客人们品着伏特加,喝着苏巴汤,啃着俄式烤肉,热烈交谈,而舞台上,当来自俄罗斯某歌舞团的俄罗斯女歌手用中俄两种语言唱起《喀秋莎》时,台下一片唱和声,到最后,成了全场大合唱。在欢快的音乐声中,穿着传统的俄罗斯民族服装的俄罗斯小伙子、小姑娘,跳起了热烈奔放的民间舞蹈,舞到高潮,他们纷纷下场,邀请客人一同跳舞。此刻,不管你是哪个民族,不管你来自哪个国家,大家手拉手儿跳起来,宾主同乐,场面一片欢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