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正月,湖北土家族聚居区的人们举行祭祀活动时,都会跳摆手舞。 摆手舞在土家语中叫做“舍巴”,意为摆手;也有叫做“舍巴日”或“舍巴格兹”的,意为玩摆手。名称虽多,但表演形式和内容基本相同。摆手舞是土家族原始的祭祀舞蹈。每年正月,人们举行祭祀活动时都会在摆手场跳起摆手舞。 摆手堂又叫神堂,是供奉祖先神位和土司王神位的专用建筑,类似于汉族的神庙,一般建在背山面水或背山面向开阔地的位置。神堂通常分两层,较高地势的平地上用来修建摆手堂,较低的地方则用作摆手场,从摆手场到摆手堂,有五到八级的台阶,多用条石镶嵌,平坦光滑。摆手堂内建有神台,神台上有祭祀的神灵雕像或塑像。一般大摆手堂中所雕塑的神像为“八部大神”及其夫人,小摆手堂的神台上则雕塑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三位神像。整个摆手堂的建筑大约有两层楼的高度,摆手场一般为四五亩大小的坪场,地面用青石板镶嵌而成。摆手场正中立有一根高约8到10米的“神柱”,俗称“祖先柱”,多由桂花树或柏树制作,亦可用杉树制作,也有的地方不立神柱,直接种一棵桂花树或松柏。神柱的顶端多置一巨大的木雕白鹤,也有用竹、彩纸扎成的。白鹤的脚下交叉悬挂绣有龙凤图案的两面旗帜,龙凤旗帜下则悬挂一只巨型的走马灯笼,灯笼四周贴有十二生肖图案,当灯点燃后,十二生肖图案将会自动旋转,以象征岁月的更替。 随着居住区域的不同,各个地方的土家族跳摆手舞的时间也有区别,大体是从正月初三开始,至少会延续3天。在这期间,一到晚上,神柱上的巨型灯笼点燃,四周燃起大小不同的火把,把摆手场照得如同白昼。辛劳了一年的土家人吃罢晚饭,便扶老携幼,举着灯笼、火把、五彩锦旗,身上披着各种色彩的花被面涌进摆手场,参加一年一度的祭神典礼。这时候神柱下还会悬一面大锣,放一面大鼓。当最有权威的梯玛巫师发出祭神的号令以后,人们便纷纷进神堂祭奠祖先神灵。祭毕,由一人敲锣击鼓,大家按照锣鼓的节奏,围绕摆手场中的神柱,跳起摆手舞,唱起摆手歌。 旧时摆手活动分为“闯驾进堂”“祭祀八部”“天地开辟”“民族迁徙”“英雄史诗”“农事诗”“送驾扫堂”七大部分,摆手歌以土家语演唱,其唱词为追溯土家族的来源、迁徙的历史,赞颂祖先的艰苦创业。从规模上看,摆手舞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大摆手规模宏大,一般三年一次,参加者多达几百上千人,时间长达半月;而小摆手的规模则可局限于一个村寨,时间只有3天。摆手舞的动作以摆手为主,有单摆、双摆、回旋摆等,也有模仿农事活动、战争场面或动物姿态的动作,原始古朴,刚健清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