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有壮族人口104万,主要由侬人、沙人、土僚等支系组成。进入21世纪,壮族侬人支系的女性每逢节庆,仍穿传统服饰“师侬”,汉语译为“鸟衣”。 鸟衣与壮族鸟图腾文化 壮族侬人崇拜“骆弘”,“骆”指“鸟”,“弘”即“皇、王”,“骆弘”意译为“鸟之王”或“皇鸟”,侬人称“凤凰”为“骆弘”或“侬弘”,“凤凰”是侬人早期鸟图腾的产物。早期侬人的鸟图腾文化遗迹至今还保留在服饰上。今侬人女性穿戴的传统服饰——“师侬”(鸟衣),其特点为大袖似鸟翅,衣角椭圆上翘似鸟翼,侬语称“必迪兰”(鹰翅膀);百褶裙在臀部著禽尾,侬语称“盘拜”(禽尾);银项圈铸成鸟首,侬语称“图侬”(鸟头)。 侬人的鸟图腾文化遗迹还保留在侬语名词中,如“人的灵魂”称为“骆命”和“命侬”,意译为“鸟命”和“绿色生命”。我的童年,经常坐在火塘边听外婆讲壮语故事,外婆也经常对我进行考问。有一次外婆问我:“唐婉尤法者代者颁?”汉译为“太阳在天上是走还是飞?”我无从回答。外婆说:“乜骆唐婉者颁!”汉译为:“太阳鸟母,在天上是飞行!”外婆提供了“太阳是飞行着的母鸟”的传说,与石器时代河姆渡出土的连体双鸟太阳纹象牙鸟形器有相通的解说:太阳为鸟。 壮族先民认为,凡能上天的,都类似鸟,有翅膀。壮族原始宗教神祇挂图的“佬法吽”雷公神,就是一位有鸟首、鸟爪,有翅膀的巨鸟。壮族古籍经诗记载,要上天请神,需派“囊阿”(鸦姐)和“囊犹”(鹰姐)飞上天。壮族先民是崇拜鸟、崇拜太阳鸟的民族,有可能把自己称为“濮侬”(鸟人)或“骆越”(鸟的后裔),为此,壮族侬人才传承穿鸟衣。 鸟衣与壮族女人节 壮族侬人崇拜太阳鸟,也崇拜鸟衣。在云南省文山西畴县上果村,我就参加过一次神秘的祭祀太阳活动。 2010年农历二月初一,我应邀参加上果村一年一度的“奔乜唐温”(祭太阳女神)活动。身临祭场,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去浏览古越人后裔的民风民俗,去感受壮族先民的思维模式和对太阳、对女性的竭诚崇拜。 上果村有壮族74户318人,村落依山傍水而建。村西侧有座百米高的山丘,每天太阳从此山落下,先民把此山叫做“博唐温”(太阳山)。据寨老陆朝海、陆顺德讲:“壮族种水稻离不开水,先民发现有古树林木才有水源,为保护古树林木,把创世神‘布洛朵’、始祖神‘者弘’和太阳女神“乜唐温”封在村四周的古树林木上,严禁砍伐,年逢祭日,全族举行祭祀。太阳山上原有一丛古树,古树死后,又长出今天看到的那两棵松树,它就是我村的太阳神树。” 农历二月初一,太阳当顶,上果村18岁以上的百余位女性,先裸身下河,沐浴净身后,换上传统盛装“师侬”(鸟衣),聚集到太阳神树下,在刻有“太阳神位”石碑祭坛前矗立,由“乜毕”(姐姐)领唱《祭太阳歌》,歌词大意: 远古,天上有十二个太阳,轮流挂在天上,大地被烤得一片焦黄。由于不分白天黑夜,人们一睡就是几十年,等醒来,地板藤爬满了全身。那时昼夜不分,人们认为是太阳在作怪,去求教大神布洛陀,布洛陀召集人们射太阳。众人推举郎星去射太阳,射落了十一个,众人叫郎星留下了一个做白天。十一个太阳被射落了,剩下的那个太阳躲着不出来,天地一片漆黑。没有白天不能生活,妇女们聚众商量,推举身强力壮的一位妇女去找回躲着不出来的那个太阳。身怀六甲的乜星主动承担了去找回太阳的任务,并说:“我现在怀有身孕,如果我找不到、追不上太阳,但我生下的孩子会按我们的意图继续找太阳。”众人同意乜星去找回太阳。 乜星顺着鸡叫的方向(酉方)去寻找太阳,翻山越岭,一路靠吃野果来充饥,并在途中生下一个女孩,带着女儿寻找了十二年,终于追上了躲着的那个太阳。她们请求太阳返回天上照亮大地,太阳对母女说:“我是一个女人,没有衣服,光着身子怎么能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在母女的百般央求下,太阳被请回到村头的树林中,还是不愿上天。乜星又去求教布洛陀,布洛陀说:“你们叫太阳带上金针、银针上天,谁看她就用针戳眼。”按照布洛陀的办法,太阳带着针同意上天了,从此有了白天和黑夜,人们想偷看太阳女神那美丽的胴体,她就会用针戳眼睛。 为了纪念太阳重新回到天上的日子,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壮族侬人支系的妇女们一代接一代地穿鸟衣履行祭祀太阳神树和乜星母女俩的仪式,并认这天为“婉濮宁”(女人节也称女子太阳节)。 上果村一代接一代过女人节,一年一度举行祭拜太阳神树、布洛陀神树、始祖神树等活动,村寨四周的古树林木得到了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景观,独具特色。 鸟衣是壮族女性穿在身上的史书。而西畴县的女子太阳节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进入21世纪,由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壮族的传统生产生活模式,壮族文化生态发生巨大变化,传承了几千年的鸟衣濒临消失,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女人节也得不到重视,抢救和保护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务之急。 (作者王明富系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