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张芯子 船张是高陵县崇皇自然大村之一,南濒泾渭河交汇处,“泾渭分明”即源泉于此。有500多户人家,2000多口人,张姓占绝大部分。据考,唐代以前就有人在此聚居,唐时已形成规模,因泾渭交汇得名“会泾寨”,后因河水冲刷,北岸崩塌,村向西北方向迁移,到元代,村民在河上设渡,船家多姓张,又改名船张村。清时,京广杂货、山西煤铁、盐等均沿渭水溯河而上(拉牵),宝鸡等地的木材等货物放筏顺流而下,东西货物在两河口形成集散地,故船张村商贾聚集,贸易繁盛。店铺林立,民国时期,陇海铁路延伸到西安,船张村顿趋萧条。 说起船张芯子,到底源于何年何代,虽无稽考,但村人都传说着引进芯子(当地人称亭子)的一段故事。相传张姓先祖,看到栎阳的芯子华丽险峻,引人入胜,因而很想引进这门社火,但栎阳芯子构造、装饰从不外传,扮芯子也是秘密进行,外人难得一见,船张人很想引进,终于想出了办法,他们选派一聪 明人,装作“疯子”,打入栎阳芯子卸妆场地,人家清场,他装疯卖傻,不肯离去,清场者见是一疯傻人,就不在意了,疯子傻头傻脑看看这个,摸摸那个,东游西转,心中暗记尺寸、装扮办法,甚至用细铁丝折弯成芯子形状,回到村中,按记忆绘出图形,讲解办法,请铁匠按图打造,在实践中又不断改进,创出新的更为险峻的造型,终于成功地装成了十二桌亭子。 船张亭子大体分为两类,即立式亭子,也叫马亭子,这类可扮剧目有《李彦贵卖水》《白蛇传》《草船借箭》《藏舟》、《汾河弯打雁》《穆桂英》《盗扇》《花上美人》等,另一类是横卧式,这类亭子多扮成反面人物,如曹操、王莽、李良等,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造型惊险、别致,虽无声但有形,人物栩栩如生。通过奇特形象、夸张、惊险造型,反映人物丑美心理状态,达到褒贬目的,对观众产生强烈的感受。 亭子出场游行场面宏大,气氛热烈,前面20面彩旗开道,紧跟庞大锣鼓队,一面大鼓,20副铙钹,十多面大小铜锣分行当着服饰、化妆,浩浩荡荡,威武雄壮,每桌亭子两旁有人持拐子保护,亭子人物虽无唱词,但手足、身形、表情,都具造势,有的挥剑怒指,有的舞扇嬉戏,精巧细腻,气势磅礴,令人叫绝。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传统耍亭子的日子,据传,三国时齐王曹芳娶船张村张辑之女为妻,后曹芳称帝,册封其妻为皇后,船张人为显荣耀,在村东修座娘娘庙。二月初二逢庙会,村人早做准备,购置蔬菜、果品、鸡鸭鱼肉等,招呼亲朋前来观赏亭子,家家亲朋满座,街上人流涌动,大人小孩,一派节日盛装,兴高采烈。小商小贩也来赶会,船张村车水马龙,一派热闹景象。解放后娘娘庙废祀,但耍亭子延续了下来,现在多在春节、元宵,大型庆典活动时才耍。 于氏辉煌 自南北朝北魏至隋唐时代,高陵县城西南崇皇以东1公里处,有个七里流村,这个村里住着一个辉煌了数百年的家族,这就是于氏家族。于氏源自姬姓。周室后裔。武王三子封于“邘”,其后世子孙就以封邑为姓,到后来简称“邘”为“于”。这支于姓,是于氏家族中的鲜卑历忸于,其远祖乃北周燕国公于谨。于谨,字思敬,先本洛阳人,从魏武帝入关,田家高陵。谨深沉高远,尤潜心研读《孙子兵法》,屡立战功,有大勋业,官至太师。于谨长子于寔,袭燕国公,又加上柱国,官至大左辅。次子于翼,历官太尉。幼子于义,起家直阁将军,累迁行军总管,行军元帅,封延寿公,迁上柱国。著有《汉书刊繁》《略览》。于义长子于宣道拜车骑将军,次子子宣敏,拜车骑都尉。北魏至隋代,于氏家族中,有大将军十余人,称为贵戚。 唐代于宣道之子于志宁,历官中书侍郎,太子左庶子,尚书左仆射,加光禄大夫。与李谆风合著《隋书志》,与李勋修订《唐本草》四十五卷,著《五经疏义》。怀仁和尚以王羲之书法集成唐太宗所撰《圣教序》,他奉敕润色,遂成千古名集。于志宁曾孙于休烈进士及第官拜散骑常侍,迁太常卿,进工部尚书,兼修国史。于休烈次子于肃,翰林学士,官至给事中。于肃之子于敖进士及第,历官秘书省,校书郎,给事中,户部侍郎。四子于球,于珪,于瓖,于琮皆进士及第,其中二子、三子分别中状元。一家五进士,两状元,在当时传为佳话。四子于琮官至尚书左仆射,还被皇帝招为广德公主的驸马。另于立政(出自何人不详),官至虢州刺史,为唐代书法家。 于氏家族数百年间,历三个朝代,人物辈出,才兼文武,功德赫赫,政声琅琅,不愧为高陵北魏至隋唐历史上辉煌的名门望族。(郑培德 王咸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