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东巴文及东巴经典的研究自始至今为国际性的学问,自19世纪末叶以降一直是国际中国学和喜马拉雅区域研究中的研究热点和显学,其国际影响力仅次于藏学。 本学科的开创者傅懋勣教授从1940年代起终生从事纳西东巴文及东巴经典的研究。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推动本学科的发展,保护和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在著名学者任继愈、傅懋勣等学者的倡议和呼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大力支持云南省丽江市县政府及时抢救性地翻译整理纳西东巴经典,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出资直接资助丽江东巴文化研究室组建研究机构,招聘研究人员,开始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翻译东巴经典的活动,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得以刊行问世,极大地推动了纳西东巴文及东巴经典研究学科的发展。 东巴文字作为纳西族特有的文字,其所独具的兼有图画和象形特点的文字类型特征,是人类文字文明史上从口述传统向书面文字文本转换和发展进程中典型的文字写本的样本,也是深入研究玛雅象形文字、埃及圣书象形文字、甲骨文等文字的重要参照系统,与玛雅等已死亡的象形文字相对应,纳西东巴文至今仍在纳西族中使用留存,故日本京都大学西田龙雄教授将东巴文称为“活着的象形文字”;而文字学家将纳西东巴文视为探索人类文字文明发展进程的典范。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