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糖人儿 吹糖人儿的小贩要有捏制糖人儿的手艺,还要有丹田之气和用力吹气的本事。所以北京人常以“吹糖人的出身——好大口气”来讽刺爱说大话、吹牛皮的人。 吹糖人儿的小贩使用的主要原料是糖稀,这是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成本虽低,而获利甚微,所以又有“吹糖人儿的盖大楼-——熬着吧”一语,用来形容事情实现很不易,从中也道出了昔日北京小商贩和民间艺人生活的艰苦。 据说吹糖人儿的这行生意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那时制糖人的糖稀还有一种香味,所以吹糖人的小贩都以“香印”作为叫卖声。到了宋朝,赵匡胤作了皇帝,“印”、“胤”同音,而封建时代,为了避讳,吹糖人儿只好以打小铜锣来代替吆喝。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下来,打铜锣就成了吹糖人儿这个行业的标志。 窝脖儿 过去,北京中上人家嫁女,多将嫁妆交与喜轿铺,由喜轿铺用红漆桌摆好,由人抬着(几抬、几十抬不等)穿街越巷,以示阔气。可穷人家嫁女,顶多有一大一小木箱,及脸盆、油灯等物,所以,只雇个“窝脖儿的”便一“窝”了事。“窝脖儿匠”常由喜轿铺代找。因此,这行人就归在喜轿铺的组织内。收入的二成交柜上入帐。“窝脖儿的”代人搬家,又须交车脚业包运人二成。因为,那时搬家多由车脚业包运。 另外,还有些“窝脖儿的”专归皇室懋勤殿绳子库管。这些人是专为慈禧太后扛运贵重陈设的。如夏天西太后到万寿山去避暑,“窝脖儿的”就得把她的心爱之物“窝”到那里去。每次窝运的官价是一两二钱银子,可实发不过八钱银子。 “窝脖儿的”“窝”法是:先将物品摆在一长二尺五寸、宽一尺七八,用软线绳捆好的长方木板上,然后请二人抬起,放在"窝脖儿的"肩上。窝脖人要在脖子上垫好一根板条(这条板的下面铺有棉布垫),蹲身低头将物件“窝”起。走时,他只用一手扶大木板边,一手前后甩动,二目向前平视,迈大步疾行。到地方后,下肩时也由二人抬下。 “窝脖儿”也须有一定的技能,没有技能就“窝”不了那些又长、又高、又重、又易碎的物件。比如“窝”夹几案,一条案有一丈三四尺长,外行人确是“窝”不走的。“窝脖儿的”还得善走,有健步如飞的本领。另外,“窝脖儿的”还须有拆装各式硬木家具的本领。如果不会拆,有些东西就“窝”不走。像“罗汉床”,不拆开运,扛在肩上,就像“窝”着一个小房子。 这个行业干久了,窝脖人都留下残疾。这就是脖上都有一个大包。有人还被压成驼背(北京人叫“罗锅子”)。 除因距河远近水价不同外,冬天道路冰滑,运水艰难,水价也高于夏秋。为便于收费,卖水人都备有一种有个人标记的竹牌,按冬日水价预售给用户。譬如四文一挑,用户花四十文买十个竹牌,可陆续换十挑水。后来竹牌变为拉主顾的工具,你买了他的牌子便不好再买别人的水。 卖水的 卖水人除收取水费外,还以三大节的“节礼”,冬日雪后的“酒钱”等形式,向主顾讨要报酬。如遇主顾家有婚丧大事或寿日,用水多,要保证供给,卖水人所讨“酒钱”、“道喜钱”、“拜寿钱”要比雨雪天高出几十倍。 为稳定主顾,确保收入,卖水人划分了销售区域,自己的区域不容他人染指。卖水者如不再经营,可将原主顾兑出。 看手相作为旧时民间的一种占卜方式流行于城市、乡村。从业者皆在繁华地段摆地摊,并印有手相图谱,作为解释的依据。看手相就是通过人们手掌上的纹络结合手相图谱的解释来判断其命运如何。此外,从业者还要善于观气察色,顺风使舵,揣摸求卜者的心理活动,如此,方能骗取钱财。还有一些常在街头转的算命者,以盲人居多。这些算命者用右手的小棍击打左手的竹板,发出异常清亮的声音,老远就能听见,这种东西叫“报君知”。敲“报君知”的算命者通常被人称为"打板儿的先生"。还有的盲算命者既能占卜,又能唱歌,他们大致分为打鼓的、弹弦子的、吹笛子的和打铛铛儿的四类。这类算命者的吆喝声为:“看流年咧!批八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