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苏州民俗:初一烧头香,初四城隍庙接财神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新春时节老苏州人可是很忙的,除了忙着迎接一家老小的回家团圆拜年,街坊亲戚的来往走春外,最重要的莫过于初一抢烧头香,祈求来年平安顺利,还有就是初四、初五的城隍庙接财神了。
    尤其在改革开放后,祈求新年财源广进的心情可是广大民众的第一志愿,不妨来谈谈这接财神的典故。
    城隍文化是民间信仰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很多民俗体现在现今的生活里,并且流传区域广阔,只要有华人居住的地区,就能看到城隍文化的影响,根据赵翼的《陔余丛考》的解释:“水则隍也,庸则城也。”由此可见,早在周代,城隍信仰就开始出现了。苏州府城隍庙位于苏州古城繁华地段景德路,旧时称“郡庙”,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上溯至唐代。卢熊《苏州府志》云:“今长洲县西北二百步,旧城隍神祠也。唐天宝十载,采访使赵居贞修庙立碑,碑阴有梁贞明五年刺史钱传璙重修题名。”元末毁于兵燹,明洪武三年(1370)重建于今址,其庙基为三国东吴周瑜古宅址,历经明弘治、嘉清、清顺治、康熙、乾隆等年间多次重修。
    现城隍庙由山门、仪门、城隍殿以及寝宫等殿堂组成,其主殿—城隍殿工字形布局颇具特色,故又称“工字殿”,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明初城隍庙古建筑之一。
    苏州城隍神——春申君
    黄歇,战国楚人。顷襄王时,出使于秦,止秦之攻。考烈王继位,封歇为春申君。相楚二十五年,有食客三千余人,与齐孟尝君、赵平原君、魏信陵君,以养士著称,后人称为“战国四公子”,黄歇精于治水,主要工程有:大内北渎,四纵五横,使苏城格局既定;以土掩水筑偃埭,因此有黄埭;浚治吴淞江,活苏淞水注入海,故地名黄浦,所以有春申江、黄浦江、申城等称号。这些都是万世之利的功绩,所以吴人曾在各地建造春申君祠庙供奉,唐以后又奉为苏州城隍神。
    明朝以后,阴间的城隍神,也和阳间的地方官一样,享有各种不同级别的封号。最高的省级以上的城隍封为“王”,府一级的城隍封为“公”,州一级的城隍封为“侯”,县一级的城隍封为“伯”。其相应的官级品位也和阳间的地方官一样。至清朝,凡地方官新上任,必亲诣当地城隍庙举行奉告典礼,然后视事。
    城隍神既在冥冥之中护佑百姓安康,又监察和纠正世人之功过。其职责:代天理物,剪恶除凶,护国安邦,普降甘泽,判定生死,赐人福寿。所以城隍庙就有如神祗的办公地点,而話說年廿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則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所謂“送神早,接神遲”,所以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則在初四下午才接也未遲。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並要焚香點燭燒金衣,金衣方面,“神馬”、“甲馬”及“天兵”等都不可少,以欢迎诸神重臨人間。这在旧时的童谣里可一窥端倪:年初四,夜不眠,斤头腊烛煌煌亮,齐供羊头元宝鱼。
    接财神,放吉鞭。五路正神当中坐,招财利市分两边。赐财符,迎平安,回家拜跪忙碌碌,一心奉敬到门庭……接过财神后,初五商店恢复正常营业,乡民开始出工劳动。
    苏州城隍庙沉寂半个世纪之后,又重新恢复,是苏州道教界的一件盛事,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重修城隍庙进一步保护和丰富了吴地传统文化资源,城隍庙所独具的民俗性符号价值对于周边地区商业的推动作用也将日益凸现。
    吴中民俗每年清明、中元、十月朔三节城隍庙最为热闹。家家户户都要焚香祈愿,祝祷风调雨顺健康平安。届时城隍出会,祭祀于虎丘厉壇,路边的店肆里刚做成的麻胡饼和欢喜团热气腾腾,孩子们央着大人买五颜六色的纸泥糊面具还有旋转的不倒翁,是苏州人世俗的嘉年华会。
    城隍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是具有民族凝聚力的一种传统文化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在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占据台湾时期,为了消除台湾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尽量推行“去中国化”的所谓“皇民政策”,其中就包括取缔台湾人民城隍崇拜。但是这种政策遭到台湾人民的强烈反对,所以台湾各地的城隍庙没有被消灭。二战结束,台湾光复以后,城隍庙的香火更加旺盛了。
    所以由“城隍文化”作为一种民族纽带,不但是一种民间文化的体现,藉由共通的信仰把海峡两地的骨肉乡亲也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