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蚌埠10月18日电 题:千年花鼓灯舞动新生活 中新社记者 成展鹏 10月18日上午,四村八邻的村民涌向“中国花鼓第一村”蚌埠冯嘴子村。一场由村民自编自导的花鼓灯歌舞表演拉开序幕。上至80岁的耄耋老人,下至几岁的孩童、夫妻同台,爷孙献艺组成了强大的表演队伍。精彩喜庆的演出博得了村民热烈的掌声。 村民冯国报说,冯嘴子村有三千多村民,业余从事花鼓灯表演的有一千多人。他跳花鼓灯跳了20多年,每年演出上百场,收入将近5万元人民币。在外面读书的两个孩子,周末也会回到村里学习花鼓灯表演。村民的日子过得开心、喜庆。 安徽省花鼓灯艺术研究会会长芮淑敏说,蚌埠花鼓灯融技艺性、表演性和艺人职业化于一身,具有很强的民俗性和群众自娱性。千百年来,花鼓灯的音乐、舞姿和韵律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淮河人民生活、劳动、情趣、风情的记忆,承载了不同时期淮河流域历史和经济文化,存储了淮河人民独特的文化观念、审美情趣、民风民俗变化的记忆,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 蚌埠市委书记陈启涛对记者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作为中国汉民族民间艺术代表作,是中国重要的文化艺术资源,在世界舞蹈艺术中占有独特地位。蚌埠地区的花鼓灯表演已经从自娱自乐,即兴表演上升到了专业性、职业化表演中。先后参加了北京奥运会、世博会安徽周等国内大型演出活动。在蚌埠地区出现了冯国佩、常春利、郑久如等一批花鼓灯名家,产生了《游春》、《抢扇子》等一批有影响的节目,形成了“千般锣鼓百班灯”的鼎盛局面。 陈启涛说,蚌埠市本着保护、传承、传播、创新的发展方针,多次召开有关花鼓灯保护国际学术会议,按照保护花鼓灯原生态、实现优质基因活体传承的目标,先后创建了“中国花鼓灯博物馆”、“中国花鼓灯研究工作室”等。表演内容更切近群众,并与时代相融合。 2010年4月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冯嘴子村参观考察,在观看了花鼓灯艺术团自编自演的节目之后。温家宝寄语:“花鼓灯是很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一定要传承好民族文化艺术。”“衷心希望花鼓灯越演越好,不仅演到北京、上海,而且要演到全国、全世界!” 2010年10月17至19日,第三届中国花鼓灯歌舞节暨蚌埠投资贸易洽谈会在蚌埠召开,以花鼓灯艺术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全面展现了花鼓灯艺术的独特魅力。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在蚌埠市城市、乡村,花鼓灯演出队伍随处可见,即兴的演出让市民流连忘返。有着千年历史的花鼓灯传统艺术逐步走向普及化和常态化,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盛典。(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