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骨簪文化密码 海南省黎族文化鉴定专家王海昌这样评价王启敏的骨雕:“王启敏从当时学习骨雕走到现在,雕刻技艺愈发成熟,如今的作品已经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原来老艺人留下骨簪不相上下。在目前所掌握的情况来看,王启敏一人拯救和传承了黎族精美的骨簪文化。” 骨簪所雕刻的花纹不但精美,里面还含有许多文化密码。 王启敏介绍说,人形骨簪有单人头和双人头两种。一般通长18至25厘米、宽1.5至2.1厘米、厚0.5至0.8厘米。它是由头部、身部和脚三部分组成,头部是由人头像和帽(头冠)组成。 据王启敏的研究,人头像是一个峒主的头像,是黎族民间传说中一位英雄的头人,将其形象雕刻在骨簪上,以示崇敬和纪念,这是祖先崇拜的表现。身部和脚分别刻有各种动植物图案和方形、三角形、菱形、几何纹、水波纹等多种精美的装饰花纹。 骨簪的花纹图案丰富多彩,风格各异,没有两支一模一样的骨簪,这是由于雕刻艺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审美理念来雕刻图案,同时受手工制作的影响,没有统一或规范化的图案。骨簪的头冠或身部钻有3─5个小孔,供穿上小银链和红色的丝穗,小银链上挂有小铃铛和彩色草珠,使骨簪多姿多彩,美观亮丽。 如此精美的骨簪如何雕刻而成? 王启敏拿起桌上的一支骨簪,向记者介绍骨簪的制作工艺:人形骨簪的材料,一般选用牛腿骨,有时也用其它的兽骨,如鹿腿骨,但不多见。 选好材料后,第一道工序是将骨放入水中浸泡,使骨髓、残存的肉丝、油脱掉,并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去味,晒干后用小钢锯或利凿按规格将之割成长条形状,接着放在砺石上磨平、磨光滑。 第二道工序是用锋利的凿子或刻刀把人头像及各种花纹图案镂刻在骨条上,这些花纹图案不用预先画模,而是雕刻者根据自己对图案的构思和理解直接刻上去的,刻完后涂上一层黑烟或深蓝色的植物(大青叶)液浆为颜料,使之浸入刻痕中,再打上蜂蜡固定。 最后一道工序是用磨擦法(抛光)将骨条表面上多余的涂料和蜂蜡磨掉,就显露出黑白或蓝白相间的花纹图案,一支精美的骨簪就制成了。 王启敏说,刻制一支骨簪大约需要5─12天的时间,主要看雕刻者的熟练程度。雕刻是一种技艺含量很高的活,雕刻者要具备一定的艺术造诣和雕刻技艺,同时要细心和有毅力。这也是如今骨簪雕刻难以传承的一个原因。(文\图 海南日报记者于伟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