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树叶上的傣族文化 走近神秘贝叶经(一)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国佛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虽然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名单,贝叶经对于许多人来说是神秘而陌生的,大家对其仍然知之甚少。
    贝叶经到底是什么?其价值是什么?去贝叶经的故乡西双版纳探访后,我开始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有人说,它是“树叶上的傣族文化”;如果让我来概括,贝叶经是傣族人引以为傲的傣族历史上的百科全书,就如汉族的甲骨文、简牍。
    现在,在傣族人中,会制作贝叶经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几乎都不愿学习贝叶经制作技艺,这门技艺现在面临失传的危险。
    但正如有关专家所说,傣族人不可能永远在贝叶上刻字。贝叶经、贝叶文化如今逐渐跨越历史,保留着最核心的价值——文本,以现代传播方式走近大众,其中就有我们不久将看到的100卷《中国贝叶经全集》,当然,贝叶经、贝叶文化还会有更多传播形式。
    七旬老人坚持刻经62年   在众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贝叶经因其独特的制作技艺及其蕴含傣族文化而独树一帜。今年泼水节前夕,我们在炙热的阳光中踏进西双版纳,我们是冲着贝叶经而来。来之前,除了查阅许多资料,我们还听了一些传说,如藏有贝叶经的佛寺不让女子进入……这些传说让人感觉贝叶经十分神秘。
    贝叶经艺人屈指可数
    找到会制作贝叶经且对贝叶经、贝叶文化通晓的人并不容易,贝叶经与佛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主要记载的是佛教经典。我们最先探访的是景洪市的总佛寺。之前以为只要是和尚便会这门技艺,原来并非如此,佛寺中为数不多会做贝叶经的人都在外学习,就连佛寺中所藏的贝叶经,也因为掌管钥匙的住持不在而无缘看到,我们不免有些失望。谈到版纳傣族人中会制作贝叶经的人数,总佛寺的一位佛爷(傣族中对出家几年以上、通过考试并具有一定资历的和尚的敬称)想了想,说:“现在越来越少了,精通的估计有百人左右吧。”
    在版纳州文化馆相关人员的帮助下,次日清晨,我们赶往橄榄坝,寻访一位已经还俗十多年的老人、附近有名的贝叶经制作艺人康朗教。
    坝子里的总佛寺前,阳光透过三棵高大的树照射下来,地上树影班驳。一位老人告诉我们,它就是传说中的贝叶棕树,有十多年了,是制作贝叶经的材料来源。抬眼望去,贝叶棕树的躯干挺拔、白净,树冠形同巨伞,深绿叶片宛如利剑,且比一般的棕树叶要宽许多。正是这些树叶经过各种加工之后,成了傣族人民的一部百科全书。那位老人还说,贝叶棕树一般生长在寺院门前,老百姓家是不种的,它与菩提树一样是佛家的标志性树木。
    
    每天都离不开贝叶经
    按照习俗,脱掉鞋子,赤脚走进一栋普通的竹楼,74岁的康朗教正坐在竹楼上临街位置,戴着老花镜,一边翻阅竹篮里的经文范本,一边用铁笔刻写贝叶经。所谓铁笔,是将针插进铅笔粗细的原木内制成。用这样的笔才能把经文永久地刻在贝叶上。
    康朗教老人介绍,会制作贝叶经的艺人一般都是曾经出家的人,但还俗后就很少有人坚持制作贝叶经了。康朗教12岁学会制作贝叶经,到59岁还俗,直到今天仍旧没有停止制作贝叶经,用他的话说,这是为传承这一优秀的文化做一点贡献。康朗教曾主动想教附近佛寺的佛爷制作贝叶经,但佛爷不愿学,嫌麻烦,这让康朗教很生气,他担心贝叶经技艺会失传:“我已经老了,希望在有生的日子里,为后世留下尽可能多的贝叶经,希望贝叶经及其技艺永远传下去。”有6个村寨的橄榄坝,康朗教是屈指可数的贝叶经老人之一。
    康朗教的竹楼上有一个小房间,算是他的贝叶经工作室:一张书桌上放着纸制经文范本、刻写贝叶经所常用的竹篮,竹楼顶部也被他隔出一层空间,以存放制作好的贝叶经。坝子里的许多老人经常托康朗教帮他们做贝叶经,以在参加傣族佛事活动时使用。
    贝叶经的制作可细分为砍贝叶、分割、煮贝叶、晾干、削剪、制匣、弹线、刻写等10个步骤左右,“全部完成这些工序要近一天的时间,阿爸经常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康朗教的女儿穿着傣族筒裙,边梳头边向我们抱怨阿爸的“迂腐”,“都七十多岁的人了,阿爸每天都离不开贝叶经,真是没有办法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