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从丰都鬼城看中国的“鬼文化”(二)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佚名 参加讨论
以文学而论,从先秦神话,到民俗禁忌;从六朝志怪到清代的《聊斋志异》;从《封神演义》到被称为“十一才子书”的“鬼话连篇录”,在文学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再如《牡丹亭》,它的故事框架就是以人鬼恋作为故事原型的,杜丽娘感梦而亡、人鬼幽恋、还魂复生的情节,而人鬼恋故事原型的形成又何鬼文化中的“冥婚”习俗相关。而“五四”时期的乡土文学以其独特的生活气息反应了中国古老的民风、民俗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在人们的观念中,生者要循礼重教,死者要超脱净化,这就可以得到幸福。于是就有了畸形的婚丧形态,如典妻、冥婚等。上述鬼文化的珍贵遗产对神话学、民族学、民俗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等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
    以歌舞艺术而论,在现存的民间歌舞中,许多都是原始宗教巫舞逐鬼驱疫的遗存。早在《说文》中,对“巫”字的解释就是“象人两衰(袖),舞形”。《尚书.伊训》说:“歌有恒舞于官,酣歌于室,时谓巫风。”这种“以歌舞为职”的巫觋,在上古时候已大为风行。后来他们在进行歌舞活动时,还要“撞钟击鼓,间以丝竹”,“轻步徊舞,灵谈鬼笑”,“酬酌翩翩”(见《晋书.夏统传》)。可见其鬼文化的氛围是浓的。至今流传在川黔湘鄂边区民间的“舍日巴”、“毛谷斯”、“打绕棺”、“跳神”、“打财神”等民族民间舞蹈,可以说是巫舞的演变和再现,是远古民间艺术的活化石,是具有鬼文化色彩的不可多得的珍贵艺术资料。
    以戏曲艺术而论,早在先民原始劳动歌舞中,就孕育着戏曲的雏形。古人多以歌舞祭神,驱鬼,特别是由渔猎进入农业社会之后,大多围绕庆祝丰收,斗争胜利,驱除鬼疫,祭奠祖先等活动,进行的傩舞,非常强调戏剧的确表演性。早在春秋时期,祭神傩舞已很盛行。孔子在《论语》中就有“乡人傩”的记载。孔子每到大年除夕,都要“朝服立于阼阶”,恭恭敬敬地参加“乡人傩”这一逐鬼驱疫的仪式。傩的祭祀活动,本是一种巫术活动,也是属于鬼文化的范畴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为傩愿戏,它既是祭神驱鬼的仪式,又是娱人的一种戏剧活动。如今流传到民间的傩戏,已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傩戏,在川东南一带又称为“冲傩”或“傩愿戏”加拿大的学者诺尔曼,在看了中国的傩戏和傩戏面具之后,深有感触地说:“中国的奇迹,不仅有长城,还有傩戏!”可见,由鬼文化派生出来的古老的艺术品种傩戏,在人类精神文化领域中,发挥了多么重要的作用。
    从雕塑艺术而论,道观寺庙的鬼神塑像,可以说是文化的瑰宝,也是鬼文化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又一贡献。就以丰都名山上的雕塑来说,据著名画家黄宾虹大师的考察,他认为唐代著名雕塑家,号称“塑圣”的杨惠之,也在名山上曾经留有庄严的雕塑作品,著名的大画家吴道子也在名山上画有宗教人物及鬼神画像。后来由于鬼文化的影响,名山上的画像及塑像,都有很大的变化。因此,他曾在丰都留下了这样的四句诗:“唐像庄严杨惠塑,楚辞悲愤屈平歌,临摹欲觅吴装画,鬼趣翻新变相多。”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理解到,鬼城名山上的鬼文化,不仅是反映在鬼观念、鬼传说、鬼故事、鬼崇拜等方面,而在绘画、雕塑、艺术等方面,也无一不有鬼文化的烙印和影响。
    最后,必须指出,鬼文化是历史的客观存在,正如神话传说一样,都是历史文化的沉淀。研究神话,不一定都信神,研究鬼文化不一定都信鬼。在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历史长河中,特别在没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长河中,先民口头创作的神话成了历史的不可缺少的补充。在生产力极端低下,文化极不发达的原始社会条件下,鬼文化竟成了原始文化的支柱和基石,为开创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随着人们的思想认识的不断提高和进步,对其消极落后的因素,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批判和淘汰。然而对其精华,应该加以发掘和利用,使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才是我们研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向明.论“五四”乡土小说的“鬼”文化想象[J].烟台大学学报,2008,(1).
    [2]杨秋红.鬼文化与《牡丹亭》情节的形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8,(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