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殷商民族溯源及其文化特点(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孔子2000 佚名 参加讨论

    有易是契的母族,在当时一定是一个显赫的大部落,但是到上甲微以后,有易这个名字就不再被提起,而它消失的原因,当然就是上甲微联合河伯对它的讨伐。《古本竹书纪年》明确记载这件事的经过,说:“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克之,遂杀其君绵臣也。”在《周易》的《大壮》六五爻辞和《旅》上九爻辞以及《楚辞·天问》中,也都记述了王亥被有易所杀、上甲微为其复仇的故事。一般认为王亥被有易所杀的原因,是他行淫享乐,但是实际情况恐非这样简单。有易就是有娀,是契的母族,王亥之于有易是外孙辈。他“宾于有易”、“托于有易”,可能就是前去投奔他的外亲、诸舅。他淫于有易,可能又是商代先公自契以后原来就有与有易之女世代通婚的传统。有易为鸟图腾部落,商为玄鸟图腾氏族,二者本来血缘关系就十分密切。《楚辞·天问》记载这件事时,文义古奥,颇不易详考,然而其中“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一句,大概指的就是有易的鸟图腾和商旅的子图腾也就是玄鸟之卵图腾。所说“负子”,亦即《山海经》不周负子之山的“负子”。《周易·旅》上九爻辞说:“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咷。”所说之“鸟”也是由于图腾标志的原因而代指有易。古代两氏族既决定联姻,其事必定十分郑重,为氏族中每一成员所必须遵守,但是具体到哪一男性成员与哪一女性成员配偶,则不甚讲究。所以像简狄生契这件事甚至于无法找出他的生父来,简狄与契的父亲应属古代“野合”一类。又如《周易》所记“乘马班如,匪寇,婚媾”、“白马翰如,匪寇,婚媾”那样一种于黄昏时抢婚的风俗,在夏商各氏族部落间应该也是很常见的。王亥之所以被杀,可能不在于他淫于有易之女,而是他违背了两氏族间的某些特殊的规定。
    上甲微复仇时,借助了河伯的力量。河伯为氏族名,应是由于这个氏族居住在河水左近并且擅长于行船或者治河而得名。然而河伯之“河”所指并非黄河,而是滹沱河。古黄河入海处已不可考,《礼记·礼器》中说:“晋人有事于河,先事恶池。”恶池即滹沱,祭祀黄河时先要祭祀滹沱河,说明古代的滹沱河与古代的黄河可能是相连接的,滹沱河可能即古黄河故道,古黄河经由滹沱河由河北北部入海。从字音上看,滹沱急读即河。由战国时河伯娶妇的故事看,当时祭祀河伯之处仍在漳水岸边,称为祭陌、紫陌。《水经注》浊漳水过邺县西,“又北径祭陌西,战国之世俗巫为河伯取妇,祭于此陌”。《太平寰宇记》相州邺县条也说:“浊漳水在县东北,有永乐浦。浦西五里,俗谓紫陌河,此即俗巫为河伯娶妇处。”古代黄河经由滹沱水道入海,漳河起初由商河入海,后也改道滹沱。可知古代河伯氏族所居之河与滹沱河、漳河、商河均有关联。丁山又引证甲骨文的资料说明上甲微与河伯的史事说,《佚》八六八有“辛巳卜,贞,王亥、上甲即于河”,“即于河”即祭王亥、上甲于河,可证上甲微假师河伯之说确自商人传之。而所说河水的位置,决不会远在濮阳。河水及河伯所在的位置是在滹沱河、漳河流域,正与有易、不周、中山相距不远。
    古代一个部族从肉体上完全消灭另一个部族是十分困难的,比较常见的是杀死或者流放它的首领。杀死或流放了它的首领,就打散了这个部族,也就等于是灭亡了它。上甲微借助河伯的力量灭亡了有易,杀死了有易之君,有易这个名字从此以后消失了。但是有易部族的成员还有遗存,根据《山海经》的记载,他们应该是转移了,转移之后又重新建国,但是更改了部族名称。这个重新更改的名称应该就是鲜虞,也就是后来的中山国。《山海经·大荒东经》:“有困民国,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河念有易,有易潜出,为国于兽,方食之,名曰摇民。帝舜生戲,戲生摇民。”其中“河念有易,有易潜出”一句,甚可玩味。王念孙谓“河”下当增一“伯”字,河即河伯。郭璞注曰:“言有易本与河伯友善。上甲微殷之贤王,假师以义伐罪,故河伯不得不助灭之。既而哀念有易,使得潜化而出,化为摇民国。”所说有易本与河伯友善可能是事实。而有易在河伯的帮助下转移,最可能的就是借助河伯部族的行船技术,经由滹沱河、漳水而逃。如果顺河而下,则距商族的中心燕亳更近。溯流而上,由易水转入滹沱河,就恰好来到了后来鲜虞、中山所在的地区。《山海经·西山经》:“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左囟右比)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河水不是暗河,则此所谓河水所潜应即河伯帮助有易所潜化,与《大荒东经》的记载相互印证。又,《西山经》记不周之山西北有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是与钦*(左丕右鸟)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摇字扌改山)崖。钦*(左丕右鸟)化为大鹗,鼓亦化为鵕。”所记似为有关鼓国的一段重要古史。《北山经》北次三经太行之山中有鼓*(左囟右比)之山,肥水出焉,南流注于床水。有石山,鲜于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滹沱。肥水应即肥国所居地,鲜于即鲜虞,鲜虞族因鲜于水而得名。春秋时鲜虞国及其附属的鼓国肥国为白狄族,子姓,由此更可以确定鲜虞与商族均同出于有娀亦即有易。上甲微所杀有易之君名绵臣,春秋晋荀吴所俘肥国之君名绵皋,滹沱河上游流经井陉的支流有绵曼水,均带“绵”字。《山海经》鼓化为鵕,春秋晋荀吴所俘鼓国之君名*(哉字口改鸟)鞮,均从鸟旁,似非巧合。再反观《楚辞·天问》所说“平胁曼肤,何以肥之”,“击床先出,其何所从”,与《山海经》所记肥水、床水似乎所在均有暗合。 再说到有易部族的文化渊源。有易部族在文化上最明显的两个特点,一是以鸟为图腾标志,一是擅长观测日月星象以定历法。由此而言,有易部族的文化应是渊源于风姓的太暤帝宓羲氏的。有易渊源于太暤族,商民族当然也就是渊源于太暤族。由此而解释商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上的许多特点,往往可以得到更深一步的理解。
    吴其昌《卜辞所见殷先公先王三续考》指出,《山海经》困民国之“困”为“因”字之误,因民、摇民与嬴民为一音之转,因民国与摇民国即《海内经》“有嬴民,鸟足”中的嬴民,以鸟为图腾,与秦同祖。据《史记·秦本纪》:“秦之先柏翳(即伯益),舜赐姓嬴氏,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大廉玄孙曰孟戲,鸟身人言。”所说孟戲与《山海经》“戲生摇民”之戲同名,当是同一人。嬴氏之祖伯益,有说其为颛顼之后,姬姓,其说与《山海经》帝舜生戲、《史记·殷本纪》简狄为帝喾次妃等说一样均为假托,不足信。伯益又称大费。其父为皋陶,皋陶又称大业。《史记·秦本纪》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大费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对此,司马贞索隐明确指出:“女修,颛顼之裔女,吞鳦子而生大业,其父不著。而秦、赵以母族而祖颛顼,非生人之义也。案《左传》郯国,少昊之后,而嬴姓盖其族也,则秦、赵宜祖少昊氏。”由此可知有易潜出改称的因民国、摇民国就是以鸟为图腾标志的嬴氏,其文化渊源出自少暤。另由女修之族与简狄之族都有吞食玄鸟卵的习俗,也足证有易与嬴氏同为少暤之后。
    秦、赵的祖先伯益还与商族的胞族箕氏有关。《孟子·万章上》:“禹崩,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吕氏春秋·本味》说:“箕山之东,青鸟之所,有甘栌焉。”在箕山一带居住的以青鸟为图腾的氏族的存在,当与伯益曾经避居有关。
    《山海经·大荒西经》:“在不周负子之山、禹攻共工国山,有国名曰淑士,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女娲为太暤宓羲氏朝代中的一代君主,风姓。宓羲又称包羲、庖羲,而女娲也又称*(左女右包)娲。有人认为女娲为妇人名,又以为为宓羲之妹,不确。大概暤族的文化中,女性在一些方面占有非常特殊的位置。
    《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又《大荒西经》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月山,日月所入。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黎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所谓生十日、生十二月的说法,与吞玄鸟卵生子一样,都是一种象征的说法。生十日和生十二月是表明由这一部族所执掌测定的历法,提出了由甲至癸十天干和由子至亥十二地支,以此来测定日月运行的周期。在观测和核定历法的过程中,大概有女性参加了重要工作,而浴日与浴月则是观测中或者观测前祭祀活动的一个步骤。据《尚书·尧典》,羲和这一族在东南西北四境都有分布,在北方幽都居住的是和叔。竹书《穆天子传》载周穆王十七年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自来学者都以为昆仑丘在西域,唯独谯周《古史考》认为在代北,说:“余常闻之,代俗以东西阴阳所出入宗其神,谓之王父母。或曰地名在西域,有何见乎?”据此可知北方到很晚以后,还确实流行有幽都和叔一支所传下的遗风。 羲和、和叔都是太暤宓羲部族的后裔。宓羲之宓,又写作虙、伏、包、庖、炮、句、*(左包右阝)、泡。羲又写作*(左亻右羲)、犧、戲、*(戲字戈改亏)。宓羲之名从字义上解释,宓有北方之义。《尚书·尧典》和叔居幽都“平在朔易”。《尚书·大传》及《史记·五帝本纪》作“便在伏物”,司马贞索隐说:“使和叔察北方藏伏之物,谓人畜积聚等冬皆藏伏。《尸子》亦曰:‘北方者,伏方也。’”伏又有服义,《尚书序》疏及《易·系辞》孔疏都说:“言圣德伏物,教人取犧牲,以供庖厨。”据此可知宓羲之得名与北方及服牛马、服鸟兽有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