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明清饮食歌舞胜秦淮十倍 水城孕两千年"水文化"(3)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广州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西湖内港:水域变成商业旺地西湖路
    宋至明初海珠湾已演化为西湖,可能也是一个内港码头之地。宋西湖(在今西湖路和广州起义路一带)面积宽广,水量丰富。西湖水出城处,城南江边天妃庙之西有水馆驿(即五羊驿,位于今海珠广场西北),是接待外来宾客之所。
    明代,将宋三城合一,在城南加建外城。东、西澳及呈东西走向的护城濠玉带濠均成了城中内河,西湖水源被截,其地被开发为街区。
    清末至民国年间,随着现代水上交通运输工具的增多,广州内港码头遍布前后航道。1934年编绘的“广州港口图”标示了美英德日等国公司及招商局等的码头。仅在白鹅潭就布设了20多个航标。
    很早以前,广州港就有外港和内港之分。南朝时达摩在广州登岸的地点西来初地(今华林寺附近),以及宋时花地河出口处的大通古港,离当时的城区稍远,也带有外港的性质。广州最重要的外港当属南海神庙(波罗庙)附近的扶胥港,明代以后,泥沙淤积使得港口再度外迁至琶洲黄埔村,始有黄埔港之名。1937年,在波罗庙上游6千米处兴建“黄埔新埠”,即今之黄埔老港。今日的广州港,由内港区、黄埔港区(新港和老港)、新沙港区和南沙港区组成,年吞吐量超两亿吨成为世界十大港口之一。
        水文化水故事
    800年习俗扒龙船

    2008年1月22日,达40.43米、重量4吨,30岁广州猎德村“退役”龙船“花龙”,被缓缓从冰冷的涌底托出水面,被小心翼翼移进省博物馆新馆,成为国内博物馆馆藏最长的文物。
    猎德村建村将近900年,村民扒龙船习俗就有800年。“龙船精神”展示的是“广府文化”的向上精神。
    在广州,有村落的地方就有河涌,有河涌就少不了扒龙船,每年扒完的龙船都会被深埋在河涌泥底使龙船保湿不裂。
    请龙船要选吉日良辰。初一龙船“招景”,即之前向各兄弟村、老表村、友好邻村发出邀请,欢迎龙船驾临敞景增光,应邀前来聚会的龙舟叫“应景”;来看龙船的人叫“趁景”。这也是村与村,宗族与宗族之间一次走亲戚活动,同时也是展示各村实力的大表演。
        广府方言“水”字常常挂口边
    说广府方言的人几乎是“水”不离口。岭南人视水为财,于是“水”就常常成了“钱”的代名词。工资叫“薪水”,交钱叫“磅水”,补钱叫“补水”,路费叫“水脚”,一千元叫“一撇水”,一百元叫“一够水”,财源广进叫“猪笼入水”,把别人剩下的钱赚走叫“捞净水”。
    更有趣的,普通话词语里的“风”字,到了岭南就往往变成“水”字,威风叫“威水”,看风(盯梢)叫“睇水”,通风(报信)叫“通水”。
    “水”字还可以引申出许多意思,形容路程远,不管这条路是水是陆,一律叫“很远水路”;乘车兜风,叫“游车河”。水生动植物也常被利用来作比喻。例如“咸鱼翻生”,“倒泻箩蟹”,“炒虾拆蟹”,“水过鸭背”,“失魂鱼”,“大头虾”,“鱼头魂”等等。
    北方人常会给小孩起个“狗儿”、“狗剩”之类的诨名,而广州的小孩则常常有“虾仔”、“虾球”之类的外号,初生的婴儿叫“苏虾”,连成年人也不乏叫“虾叔”、“虾公”的。
        清代外国人眼中的珠江
    在中国生活了40年的美国人亨特1825年首次到广州只有13岁,他在《广州“番鬼”录》一书中,称珠江是“一座水上浮城”,他这样描述:“珠江,通称为省河,1825年2月21日呈现出与20年后大不相同的现象……从内地来的货轮、客船、水上居民和涌内地来的船艇、政府的巡船及花艇等,其数目是惊人的。此外,还有舢板,以及来往河南的渡船,还有一些剃头艇及岸上店铺所出售的日用品……总而言之,简直是一座水上浮城,毫不停息的活动,低微的噪音,生机勃发的愉快欢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