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4月19日电 (记者向志强)2008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广西忻城县文化局局长韦江胜从市里开完会后开夜车回家,车少路熟,一路上轻快高速,但走了一大半路程后却被眼前突然出现的情景吓了一跳,“已经11点半了,公路两边却密密麻麻排满了人,或坐或站,有100多人。”最后才发现是当地群众在唱山歌。 广西忻城是壮族人口占绝对优势的山区县,也是歌仙刘三姐的故地,唱山歌是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忻城县城,人们最喜欢聚集对歌的地方是森林公园和芝江河边。近日的一个黄昏,记者走进位于忻城文化广场后面的森林公园,对人们唱山歌的情景进行探访。 高大茂密的树林幽静深远,顺着主道向上走了一两百米,耳边就传来响亮悠扬的壮语山歌,循着声音找去,在山顶一条平坦的水泥道路两旁,一二十个村民正在对歌,有的坐在公路旁的石凳上,有的蹲在路边,有的则站着欣赏。 50岁的蓝横耀和一个男性同伴坐在公路一边的石凳上,和公路斜对面的3位女性一问一答地对着歌,对方唱两句,蓝横耀和同伴略作商量,几秒钟之内就即兴创作、对出两句,如此交替往复。 “我们唱的是情歌。”蓝横耀毫不羞怯地说,从十几岁时,他们就逐渐从父母一辈那里学会了山歌,青年男女喜欢用其传递感情,有一些青年就因为对歌成为了情侣甚至终身伴侣。他介绍,除了情歌外,山歌也还包括历朝历代的传说等丰富内容。 “你来晚了,刚过中午那会儿有100多人呢。”骑在摩托车上的蓝万春正准备回家,他和蓝横耀都是新圩乡的农民,早上8点多就从家里出发来这里唱歌,“坐车都得花四五块钱的车费。”中午随便在城里吃了点东西,就一直唱到现在。 蓝万春说,只要农闲、天晴,各个乡镇就有人来县城唱歌,少时几十人,一到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节日更会聚集成百上千人,而且经常是一唱一整天。忻城每年都会举办两三次大型的山歌比赛,但均会对演唱时间和内容进行限制,“要让他们放开唱,三天三夜都唱不完。”韦江胜说。 从晚上七八点一直到十一二点,穿过县城的芝江两岸又成了忻城山歌声最为密集的地方。从北京来的游客小翁每晚沿河边回宾馆,都要艰难地穿过一段二三十米的被人群堵住的路,“山歌似乎已成为当地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真让人惊叹。” 韦江胜表示,作为当地一种悠久的文化传统,唱山歌不仅是农民传情达意、表达心理感受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他们的一种娱乐活动,一些乡镇的农民还自发成立山歌协会、投工投钱建设歌台。 唱山歌在忻城能有如此好的氛围,也得益于当地政府的努力。韦江胜介绍,政府一方面完善基础设施,比如建设歌台、改造芝江等,营造良好的硬件条件;另一方面,每年组织各种大大小小的山歌比赛,既有传统山歌比赛,还有结合计划生育、新农村建设等国家政策开展的山歌赛,有时候还和宜州等地“打擂台”。 韦江胜和这些山歌手们也面临着一些困扰,“现在唱山歌的除了一些老人,基本都以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为主。”“儿女们更喜欢听流行音乐,而不喜欢听、不愿意唱更不会唱山歌”,如何使山歌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扬,是摆在他们面前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