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羌去何处?请你转身留下(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人民日报海外版 佚名 参加讨论

    
    深山里的羌寨
    羌,从“羊”从“人”,最早以游牧为生,被称作“西戎牧羊人”。古代治水英雄、夏朝的奠基人大禹就是羌人。经过漫长曲折的迁徙和流变,很多羌族支系的血液,早已融入了藏族、彝族、阿昌族、纳西族、土家族等众多民族。 
    羌族是个非常有特色的民族。虽然没有文字,却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他们聚居的村落,多选择在山间台地或群山环抱的河谷,用灰白色岩片和黄胶泥筑就的房屋,随山就势,高低错落,与山水融为一体,和谐又漂亮。为防御敌人而修建的碉楼奇崛高耸,十分壮观。为了打通山川的阻隔,他们发明了索桥,借溜索鸟一样飞过深谷激流。庆典上,释比(不脱产的宗教师)或寨老先唱坛经,赞颂神灵、褒扬英雄,美誉生活,欢迎客人。蘸酒洒向空中敬天地神灵,再由长及幼依次用细竹管品尝一口咂酒。此后便轮番畅饮,围着火塘和场院跳起欢快的“萨朗”,或是古朴沉稳的“席步蹴”。他们的多声部民歌“尼沙”改写了中国没有多声部、没有和声音乐和复调音乐的历史。 
    羌人自古崇尚多神,各种神灵几乎均以乳白色石英石为象征。家家户户的房顶最高层都供奉着洁白悦目的白石,即所谓的“白石崇拜”。五月初五是羌族的瓦尔俄足节,全寨妇女穿着自己刺绣的美丽衣裳盛装出行,到山里踏青,到神泉沐浴,到山边白石塔子前祭天上主管歌舞的萨朗女神。之后聚集场坝中纵情歌舞,尽情欢庆3天,家里家务由男子料理,阐释了浓郁的母系社会遗风。还有祭山会、羌历年、六月节、牛王会、禹王庙会、土主会、娘娘会、山王会、打猪会……无数的节日与聚会,那些欢歌笑语仍在耳畔,那些曼妙舞姿如在眼前,可那蓝天之下的神山圣水今又何在呢?拜天的神林、劳作的田地、跳舞的坪坝、熟悉亲切的村庄、坚固的房碉、撼人心魄的羊皮鼓……又都在哪里呢? 
    中国民协在《关于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保护羌族文化遗产的建议书》中写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时是严重依赖于其物质载体才能得以呈现、表现和传承传播的。羌民们如果丧失了原有的生存空间、生产方式、生活环境、传统器物,他们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文化空间,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将随其生活的面目全非而支离破碎。 
    如果迁徙,积淀了上千年的村寨文化必将瓦解,羌人如何在全新的环境中找回历史的生态与文化的灵魂呢?另辟一个“原生态羌文化居住区”是不够的。尽管还有萨朗,还有羌笛,还有刺绣,可这些东西里面的精神还在吗?羌人由来已久认知天地的观念、他们的精神传统、他们的习俗与审美,都能保留下来吗?冯骥才先生说:我们要保护的是羌文化的原真性和整体性,它必须是一个有灵魂的、有精神的、有生命的文化,而不是一个文化躯壳。     
    民协建议尽可能修复重建部分受损的古碉楼和古村寨。全部损毁的可考虑就近选择迁居地,按传统格式和样式,同时注入现代生活内含,聚落设计要充分考虑羌族文化环境、场所、空间的复原和功能再造,考虑民族文化的重构与再生。 
    《羌族文化学生读本》仅仅是一个开始,保护羌族文化乃至保护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遗存,任重而道远。 
    冯骥才先生曾伤感地写道:我忽想,做了这些就够了吗?想到震前灿烂又迷人的羌文化,我的心变得悲哀而茫然。恍惚中好像看到一个穿着羌服的老者正在离去的背影。如果朝他大呼一声,他会无限美好地转过身来吗?(张稚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