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寨“三道酒” 彝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657万多,主要分布在云南。举世闻名的百科全书《西南彝志》与彝族史诗《勒俄特依》、叙事诗《阿诗玛》就记述了彝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根龙脉,彝族人朴素的民族伦理道德和多姿多彩的文化,是世界文明史上优秀文化的典型,也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在楚雄采访时有一种感觉特别新鲜:彝族的节日特别多。从农历2月开始,各种节日纷至沓来。据当地旅游部门官员介绍,有密枝节、彝历节、清明、端午、中秋和冬至、插花节、赛装节等,尤以火把节最为隆重。 彝族人对人诚恳,待客热情,每有客至,必以酒待客,“三道酒”是彝族接待贵客的礼节。 当地导游告诉我们,第一道酒为栏门酒,即在门口迎接客人,彝家人吹响长号、唢呐,弹起月琴,载歌载舞,欢唱“迎客调”,客人一下马,就由盛装的彝家姑娘捧上一杯美酒,如果酒杯内放有木叶,则表明要客人当场回唱一首酒歌;第二道酒为祝福酒,即在酒宴上向远方高贵的客人敬上双杯美酒,同时还要献上祝酒歌。酒歌有现成的曲调,声调热烈高亢,唱词内容有传统词,也有即兴发挥的创作,根据客人的身份唱一些祝赞、吉利的歌。敬酒歌可一人独唱,也可数人集体唱;第三道酒为留客酒,即客人要离开主人家时,主人送客到门口时请客人喝下离别前最后一杯酒。敬酒时长号、唢呐同时吹奏“留客调”,男女青年欢歌起舞,主人手捧酒杯,唱起送客人的酒歌,内容为祝福客人幸福、吉祥,以及主人的牵挂、挽留。 奇特的服饰习惯 彝族各地的服装差异大,服饰区别近百种,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石衽上衣,下着百褶长裙,裙的下摆镶有多层色布。黑彝妇女裙长及地,戴黑色包头,双耳环,领口别有银排花。除小凉山的彝族穿裙子外,云南其他地区的彝族都穿长裤,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精致的花边,已婚妇女的衣襟、袖口、领口也都绣有精美的花边,尤其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光彩夺目。当地人告诉我们,云南石屏、峨山已婚妇女的围腰刺绣别致美观,它凝聚着主人的心血、智慧和汗水,可使妇女获得很高的社会声誉。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珠料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又以大小数十、数百乃至上千颗银泡镶绣而成,华贵美观,戴在头上就仿佛像一只雄赳赳的大公鸡。据说,鸡冠帽戴在头上,表示雄鸡永远陪伴着姑娘,可以驱邪避害,逢凶化吉。还有另一种说法是:鸡冠帽的大小银泡是星星和月亮的象征,姑娘头戴帽子,一生将吉祥如意,充满光明和幸福。 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毡。其形似斗篷,用羊毛织成,长至膝盖以下,下端缀有毛穗子,一般为深黑色,白天披在身上挡风御寒,夜晚则当被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已经少见。小凉山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有约3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称之为“天菩萨”,彝语称为“子尔”。这是彝族男子显示神灵的方式,千万不能触摸,否则,主人就会认为是对他最大的侮辱。外面裹以长达丈余的青或蓝、黑色包头,右前方扎成拇指粗的长椎形的“子尔”(汉语称为“英雄髻”)。男子以无须为美,利用闲暇时把胡须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丝线串起的黄色或红色耳珠,珠下缀有红色丝线,显得英姿勃勃,神采飞扬。(来源:兰州晚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