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科技 > 天文地理 >

探访重庆忠县明代冶锌遗址:现场没有一块锌锭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国新闻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中新网重庆8月25日电 题:探访重庆忠县明代冶锌遗址:现场没有一块锌锭 
    作者 张佳雯
    25日,中新网记者跟随考古专家的脚步探访了位于重庆忠县的明代冶锌遗址,追溯古时冶锌历史。
    此前,川渝多位考古专家确认忠县冶锌遗址为三峡库区目前考古发掘出的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冶锌遗址。据介绍,该遗址与此前在丰都、石柱发现的冶锌遗址,共同构成了三峡冶锌遗址群。专家表示,三峡冶锌遗址群表明了中国古代冶锌技术有着独立的发展轨迹。 
    通过清理遗址现场统计显示,此次出土各种遗迹93处,遗物350余件,多以冶炼用的装烧器皿—陶质冶炼罐以及冷凝区构件之一的冷凝窝为主,还有一定数量的日常生活陶瓷器,包括陶缸、瓮、瓷碗、盘、杯等,另有少量铜钱、铜洗、铜锁、铁钩、石锛等。
    记者在忠县冶锌遗址现场看见一堵一人高、数米长的蜂窝状土墙,密密麻麻的“蜂窝”由数百个罐口朝外的空罐堆积而成。遗址现场工作人员曾先龙告诉记者,在发掘现场,每到长江退水的时候,河滩上总是会拾到一些“药罐子”,这些肚子大、两头尖的黑罐子里坑坑洼洼挂满石渣。“它们就是500多年前古人炼锌时废弃的罐子,一层层叠起来,日积月累就成了‘蜂窝墙’。”
    距这堵罐墙两米的地方,是中国目前为止考古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的冶锌炉窑。遗址内还发现了一座保存完整的冶锌炉,专家们从实物上看到了明代典籍《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冶锌工具。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白九江告诉记者,在古代金属状锌的获得比铜、铁、锡、铅要晚得多。这是由于炭和锌矿共热时,温度很快高达1000℃以上,而金属锌的沸点是906℃,很快成为蒸气状态,随烟散失,不易察觉。只有当人们掌握了冷凝气体的方法后,锌锭才有可能被获得。
    中国古人冶炼出的锌,不仅仅被用在了国内,还曾经远销欧洲。史料记载,1745年,东印度公司的船在瑞典海岸沉没,船上运载的货物就是中国的锌,其纯度达到了98%。
    据白九江介绍,在明代,锌锭和盐铁一样,被作为严控产品,牢牢控制在官府手中。为了保证冶炼出的锌锭安全,当时的官府还配备有专门的官兵,日夜守护冶锌的作坊。“这些锌锭只要一出产,就会被搬上江边的小船,被专人押运至官府指定的地点存放。”
    虽然重庆冶锌遗址陆续出土,但专家们却没有找到一块冶炼出的锌锭。白九江说,初步推测一方面可能是时隔久远,锌锭在漫长的岁月里流失不见;但最大的可能是当时工人们已经将所有的成品全部运走。
    没有发现锌锭,也没有发现锌矿,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将作坊建在这长江边上?考古专家给出了答案,依傍长江方便锌矿原料、成品运输,除此之外,长江上的江风也能减少工人的劳动,江风成了作坊的免费“鼓风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