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科技 > 天文地理 >

似乎与大运河有关(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今晚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我耐心讲解完毕,北京朋友终于明了天津民俗ABC。然而,我却寻思起来。自从开通城际高铁,三十分钟车程将北京与天津变为具有同城效应的两座大都市,可谓近在身旁。但是,这两座城市的人文性格与风俗习惯差异颇大,有些方面的差异甚至与两城距离成反比。譬如京人不知闷子为何物,便是佐证。我以为,天津与北京不同之处颇多,主要原因在于北京是皇城,天津是码头。
    从京津文化差异,我想起沧州驴肉火烧里的“闷子”,它的本质与天津二月二的闷子完全相同,只是派了不同用场。从扬州花茶“魁龙珠”到冀鲁交界“糖盖儿”再到沧州“闷子”,这一系列事物的相同相近,可巧发生在一条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沿岸。
    天津是这条大运河北端的漕运大码头,与相距很远的扬州花茶,与相距很近的沧州“闷子”,与相距不远不近的“糖盖儿”,恰恰构成跨地域隐性关联。这诸种细微现象,我揣测与大运河有关。
    明朝直沽寨依傍内河筑城建卫,天津并非严格意义的沿海城市。远在清末开埠之前,本埠移民主要来自大运河流域直鲁两省,涉及黄淮以远。天津地处海河冲积平原,水陆淤积伴随文化淤积——这座城市历经洪水淘洗依然含有明显华北腹地文化特征。这如同黄河入海口大量淤积着来自遥远黄土高原的泥沙——上游是下游的祖先。这象征着文化积淀的源流关系。
    三岔河口天津卫,大小直沽娘娘宫。天津依内河而生乃是不争事实。天津文化的内河特征,深深影响着城市性格。河床与海岸,都是水的载体,然而本质不同。河鱼与海鱼,都是水的族类,毕竟相差甚远。
    年代久远的文化传播,有时候呈弥散状态,有时候呈流淌形式。流淌传播往往与水路相关,沿河而来又沿河而去。一来一往,一往一来,来来往往,往往来来,跨越州府县镇的行政区划,我姑且称为“线性文化传播”,即一条人工大运河的文化传递功能。历史上天津成为辐射“三北”集散地,当属水的功劳。
    清朝中叶,大运河在鲁南地区淤积,从此南北不通,断了脉络。近几十年气候变暖干旱少雨,中国北方大运河废航,干涸无水。但是,这条中国南北大动脉灵魂未死,以细节方式残存于沿岸日常生活,在历史深处散发气息。
    前年,南北诸省联合提出“大运河申遗”,今人视大运河为重要文化遗产,这是历史的担当。
    天津人是河的子孙,是海的近亲。我们这座城市的几经遮蔽的事物,似乎都与我们对内河文化与腹地意识缺乏深刻剖析有关,从而模糊了自我面目。从人文地理意义出发,无论城市地铁还是耳朵眼炸糕,无论快速路开通还是狗不理连锁,都似乎与那条人间蒸发的大运河有关。
    打从滨海新区实施城市东移战略,这座城市终于敞开胸怀面对世界走向海洋,这似乎还是那条无形大河的有形延伸——只是我们不事察觉罢了。(肖克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