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科技 > 天文地理 >

刘秀曾藏于卧龙岗 走投无路央求农夫救他一命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燕赵晚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古老的驿道旁,坐落着一个历经沧桑的村庄。战马从这里驰过,皇舆在这里驶过。不知人困马乏的成语是不是由此而来,但这个村庄却以“乏马”为名。汉武帝刘秀,传说曾在这里遇险,九死一生。在村庄的东北,曾经有一片被刻入史册名曰“杀狐”的小树林。在这里,辽太宗耶律德光暴毙,他的那些不识货的随从们,将一件稀世珍宝遗留在此……而这里,就是栾城县的乏马村。 
    乏马曾称杀狐林
    从南二环沿308国道向南10公里,就能在路东看到乏马村的牌子。在栾城,乏马被当地的老百姓读作泛(fan)马。乏马村位于栾城县北偏西方向6公里处,属冶河镇。这座村庄有4800多人,仅次于窦妪,是栾城的人口第二大村。
    在历史上,乏马有许多村名。据史料称,乏马原名叫杀狄林,《续通典》记载:“唐武后(则天)时突厥寇至河北,官军袭击之,群狄多死于此”得名。而按《通鉴》,则因狄人在当时被称为胡人,因此叫作杀胡林。更有称之为杀孤林、杀虎林的。后来,辽太宗耶律德光入侵汴梁,北还时至此人困马乏,因病死去,这才得名乏马铺,今作乏马。
    但在不少村民的认识中,却都认为乏马之前的名称应该是“沙狐林”。
    据乏马村70岁的章增喜老人回忆,在村北的龙王庙大殿中曾有一个石供桌,在桌面上有一些不知是何年月刻上的文字。他清晰地记起,上面有一段这样的文字:“庙东北150丈,村名杀狐林,后改梅家寨、乏马铺,今乏马。”
    实际上,杀狐林只是乏马村东北的一处树林。但为何杀狐林的名称流传如此之广呢?这或许与刚才提到的辽太宗“射白狐”的传说有关。
    据说,在古代怀州城(位于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岗岗庙村,今不存)的凤凰门内,曾经绘有一幅太宗骑马射狐图。关于这幅图,还有一个神秘莫测的传说。
    公元947年4月的一天,在上京(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左旗附近)西边的高山上,数位猎人在打猎时看见辽太宗骑一匹白马飞奔而来,马前有一只白狐飞也似的逃命。辽太宗弯弓搭箭,白狐应声而倒。猎人心中纳闷:国主明明南下中原,为何在这里射杀白狐呢?刚想走上前去询问,却突然不见了辽太宗和白马,地上只有一只被箭射死的白狐。
    但也就是在这一天,顺利攻入汴梁城的耶律德光在凯旋的途中,突然病逝于栾城。而病逝的地点恰恰就是今栾城乏马村北的这个小树林,而“太宗射狐”的神奇故事便从当年目睹此事的猎人们那里一代代地流传开来。这个地方也就在各种史书上被称为“杀狐林”。
    也有人说,杀狐林是由“杀狄林”演变而来的,唐朝时突厥人入侵河北,中原军队在这里抗击,群狄死者无数,因此该地得名“杀狄林”,后演变为“杀狐林”。无论是杀狐林也好,杀狄林也罢,这些种种传说不但成为村民的谈资,也为这个古老的村子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定武兰亭》于此面世
    为何杀狐林在历史上如此有名,还因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最富传奇色彩的公案。而把杀狐林和辽太宗耶律德光牢牢绑在一起的,是鼎鼎大名的《定武兰亭序》。
    在历史上,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真迹,由王羲之的后代一直保存,后被唐太宗李世民所得。李世民去世后,真迹殉葬,从此世间只见其临摹本。在各种临摹本中,欧阳询的摹本,被认为是最好的,因而被唐玄宗刻石藏于宫中。唐朝末年,天下大乱,907年,朱温篡权自立,建立后梁,将府库宝物及刻石迁往东都开封。公元923年,后唐灭后梁,迁都洛阳。公元938年,后晋建东京于汴州。公元947年正月,辽太宗耶律德光攻入开封。是年三月耶律德光率部北归,同时将国库宝物车载北去。其中就有这一欧阳询临摹的《兰亭集序》刻石。
    当走到今栾城县杀狐林时,因天气炎热,耶律德光驾崩。其部下将其内脏剖出,塞入数斗食盐,车载北归。由于北撤仓促,契丹人将所载重物一一丢弃,《兰亭集序》刻石则被丢弃在杀狐林。
    这一史实在《定州县志》中亦有记载:“五代梁时,将石刻(指《定武兰亭序》)运到汴京。后晋末年契丹军攻破汴京,将石刻珍宝北运,到栾城杀虎林时因辽主耶律德光死亡,将石刻丢失。”
    到了北宋庆历年间,栾城城内有一位学究姓李,自小入塾读书,可谓学富五车,尤其喜好书法绘画、考古收藏。一天,李学究在阅读薛居正所著的 《梁唐晋汉周书》(即后来所称的《旧五代史》)时,看到书中所记辽太宗耶律德光死于栾城杀狐林的记载,就产生了到杀狐林遗址考察的念头。
    于是,李学究骑上自家的小毛驴,来到此时已改为乏马铺的杀狐林。李学究根据史书记载,寻找耶律德光当年扎营和死去的处所。由于时间已经逝去一百多年,既无碑碣记载,又无其它痕迹。因为年代较长,很难发现什么。李学究怏怏若有所失,一不小心,迈入一个打坯沟里,跌得两腿生痛。正在李学究自认倒霉时,他突然见沟壁露出一个石头角,他不在意地用手扒了扒,原来是一块长方形光滑的石板,大部分还埋在土里,他索性扒出来一看,这块石头长约二尺半,宽一尺多,厚约三寸有余,两面均光滑平整,把光滑面上的泥土擦掉,竟然刻满了小字: “永和九年……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几个字。这不是稀世国宝——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刻石吗?
    李学究顾不得脚痛,抱上刻石,脱下外罩青布大衫把刻石裹住放在驴背上驮回家珍藏起来。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李学究之子在定武(今定州)当一小官,因犯事而被拘押,需用重金赎出,李学究家中贫寒,拿不起这么多钱,只好忍痛割爱,把欧阳询《兰亭集序》刻石献给定州太守宋景文,赎出了儿子。自此,欧阳询《兰亭集序》 刻石复见于人间。因为是在定州所现,所以后人称之为定武本《兰亭集序》。
    古驿乏马铺
    在历史上,乏马还有个名字叫做乏马铺,也叫做北十五里铺。这是因为,在古代,乏马村还曾是一处驿站。
    在清朝,栾城县与驿站有关的村庄共有12个,包括北五里铺、北十里铺(又名董保铺)、王家庄(又名西五里铺)、乏马、南五里铺、南十里铺(又名东巩铺)、荆壁铺(原属获鹿县,今与西荆壁相连)、台上(现归西荆壁村,因在烽火台旁而得名)等。乏马只是其中的一个。
    乏马村,如今有一条卧龙大街,这是一条贯穿乏马村的南北街。根据张增喜老人的讲述,在他小时候,这里还是一条道沟。“多年的道沟碾成河,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这原本是一条古代的大道,每天车轮碾轧形成一道沟。每到夏天,更就成了村里的排水沟。”
    在308国道这条路修建之前,从栾城到正定,走的就是这条大道。而乏马,就是这条南北交通要道的一处重要驿站。直到解放初期,这里还留有烽火台和瞭望塔,一直到了1958年平整土地时才拆毁。在古时候由于这里龙岗起伏,森林茂密,又距县城很近,所以它是进入栾城县的门户,从此路过的达官贵族、旅人客商都会在这里歇脚。
    后来随着村庄建设,村中的这条大道被填平,铺上了水泥路面。但在村北,这条大道的遗迹尚在,如今已是麦田的坑中,两侧土地高出三四米,由此也可看出当年车水马龙的“国道”风采。
    刘秀藏处起土岗
    在栾城,提起卧龙岗,几乎上岁数的老人都知道,这个卧龙岗的龙头,就在乏马村北。
    旧版的《栾城县志》记载:“栾城境内旧有一土冈(岗),起于县城西北15里之乏马村,冈(岗)峦起伏,蜿蜒盘曲数十里于县城东南十里之外的龙化村。冈(岗)顶庄田秀丽,迂回起伏,形似卧龙,俗称卧龙冈(岗)。”
    栾城是一片平原,从哪里来的这一土岗呢?关于卧龙岗的传说,还得从乏马村谈起。
    据张增喜老人说,当年王莽赶刘秀(实际上是王朗赶刘秀)的时候,刘秀被追得人困马乏,当跑到乏马村北的时候,实在走不动了。看看后边追兵尘土又起,情况万分危急。正当他走投无路的时候,忽见一个农夫正在耕地,就央求农夫救他一命。
    农夫看看四周,已是场光地净,极目远望,一片光秃秃的田野,毫无遮拦。农夫正在为难之际,看到深翻的垄沟,就说:“现在已是秋后,高庄稼都收割了,没个隐藏。这样吧,我只好用力耕一犁,你就躺在垧沟里,我再深翻一犁,用土把你身子遮好。”刘秀眼睁睁看着追兵即将赶到,别无办法,只好照办。正好农夫的家人来给农夫送饭,农夫又让家人把刘秀的马牵到家里。
    王莽的队伍急急赶来,明明看见刘秀冲着这个方向跑来,可是却找不到,于是就问农夫。农夫向前用手一指,追兵随即被哄走了。直到走得看不见一点影儿了,才把刘秀叫出来,并且把家人送来的饭,让刘秀饱饱地吃了一顿。
    说也怪,就在刘秀躺过的地方,忽然弯弯曲曲凸起一条像龙形的土岗。这条岗,迤逦伸向东南,到了龙化,才隐形不见了。刘秀称帝之后,这里就被称为卧龙岗。
    实际上,这条卧龙岗是当年冶河的一条防水堤,关于刘秀身形化成土岗一事自然是人们的附会传说。但张增喜老人说,农夫救刘秀真有此事,他小时候,在村中大道十字路口,曾有一个“大功庙”,并树功德碑。据说就是刘秀为了感谢乏马农夫搭救之恩而修建的。
    作为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物,卧龙岗给栾城带来的不仅仅是传说,更有许多文化。在栾城不仅有乏马、岗头、龙化等地,在县城还曾经有龙岗书院。而且位于卧龙岗的起点,也就是乏马村的村北,还一直建有龙王庙。
    《栾城县志》中记载:“冈(岗)之起点顶上建有龙王台,高三丈许,上有精石修造的龙王庙,小殿三楹,龙母居中,龙王侍坐。殿外僧屋半间,清雅洁净。庙宇前后有古柏五株,合抱参天,苍郁挺拔,郁郁葱葱。”
    据村中老人介绍,原有的这座龙王庙是建在一处土台之上,因此也称之为“高台庙”。庙所处位置较高,仅庙前台阶就有三十二级。如今,庙宇、僧屋、古柏早已被拆除和刨掉了,卧龙岗成了耕地,高台也不复存在。现在的龙王庙,是今人在旧址上重建而成。因龙王庙而起的庙会也是乏马一带的一个庙会,每年到了二月初二这一天,十里八乡的人们都来这里赶庙会,这也成为每年乏马的一大盛事。  □文/图 记者 张瑞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