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听故事 从太清宫继续西去5公里,又能见到一座宫阕,称为明道宫,显得更为富丽堂皇。这里最早有座升仙台(亦称老君台),相传为老子聚徒讲学之处。唐朝时以老君台为中心,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后来同样毁于兵火战乱。2005年得以重建,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亭台楼阁与绿柳翠柏交相辉映,基本恢复唐时景致。 未进明道宫,先过升仙桥。桥下清水如镜,映照出老子“上善若水”思想的光辉。老子在《道德经》中,大力推崇水的“善利万物而不争”的高风亮节,启示人们应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种生命和谐的思想,在当今这个躁动多于律动的时代,显得多么必要! 一路穿过迎禧殿、宫元殿、文昌阁、腾云阁、享殿,我们终于来到了老君台前。这种用土堆成的高台,在中州平原一带比较多见。可8.84米高的老君台非同一般。它不仅是宏扬老子思想的基地,而且演绎过太多的历史传奇。 听导游解说,孔子最后一次拜见老子“问礼”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当时,孔子周游列国,宣扬恢复周礼,没料到在陈蔡被围,“绝粮七日”。解围之后,他带着弟子来到鹿邑,向老子请教释疑。听过老子一番治国治身宏论,孔子在回程中对弟子感叹道:我知道鸟能飞,鱼能游,兽能走,而不知能乘风云上天的龙。今天我见老子,他就像是龙啊。 如果说中华文化归根结底就是一种龙文化,老子思想称得上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老君台前,我们还听说了另一个传奇故事。 20世纪80年代初,有位名叫梅川太郎的日本老人,来到刚刚开放的中国,特别要求到老子故里“观光游览”。他来到老君台,蹒跚着爬上33级台阶,在老子像前拜了又拜。接下来,向旁人讲了一件亲身经历的往事。 1938年农历五月初四,梅川太郎所在的日军炮兵部队,奉命支起迫击炮,向鹿邑县城几个制高点轰击。一阵炮响之后,奎星楼、南城门城楼都轰垮了,仅有老君台岿然不动。虽然向台上打中了13发炮弹,可一发没响!日军觉得怪异,没敢再打。进了城后,他们发现这是一座“神庙”,吓得爬上台阶,向太上老君顶礼膜拜。 现今老君台一棵柏树树干上,还嵌着一颗炮弹。台下,立着一个“和平碑”,上面有梅川太郎的署名。日军当年开炮齐哑,当地老百姓视之为老君显灵。而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以老子思想为代表的崇尚和谐的中华文化的威慑力使然。 让老子走进民间 明道宫大门口,不少当地居民或坐或站,惬意地享受着冬日阳光的温暖。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看来已经渗透在故里后人的血脉里。 可一旦进入明道宫与太清宫,便感觉里面像冬日的天气一样冷清,参观者寥寥,而且多年来一直入不敷出。这种现象,在国内其他历史文化遗产地也不鲜见。 今天的中国人,对于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难道缺乏兴趣和热情?恐怕不能简单地下这个结论。 在新的城市化进程中,如何让文化遗产穿越古今,走进民间,融入群众生活,为群众喜闻乐见,并且形成新的生命力和生产力,正是鹿邑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面临的现实课题。 历史文化遗产的现实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例如,老子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与今天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不谋而合;老子倡导的生命和谐思想,与当今大行其道的休闲文化、养生文化以及慢生活方式等,不乏内在的有机联系。老子发现的宇宙人生的本质与规律,与人们日常的工作与生活更是息息相关。既然老子文化与现实有着天然、融洽的联系,我们何不借助创意这个“桥梁”,把它们串联起来,由此形成新的人们需要的文化产业呢? 鹿邑正在构建串连太清宫、明道宫的“两区一线”新城。乘此契机,完全可以充分发挥老子故里的资源优势,打造与老子思想相协调的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形成历史韵味、文化气息、市井民俗、休养身心、商务交际、休闲体验等功能齐备的新城。它不仅会成为当地居民的福地,而且将以鲜明的特色吸引八方来客。 这种古今文化交融与碰撞后引起的嬗变,已在鹿邑演绎,日后还会越来越精彩!(孔晓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