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上海中部偏西,有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冈身”地带,这是一条远古时期上海的海岸遗迹③。冈身迤西掩有今上海嘉定西南和青浦、松江、金山等县全境的大片土地,它是在第四纪最后一期大理冰期以后海浸时期逐渐淤积成陆的,以后海岸线曾长时期稳定在这一条由大量泥沙和介壳残骸堆积起来的冈阜带上。这条冈身很早就见于历史记载,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云:“尝闻濒海之地,冈阜相属,俗谓之冈身。此天所以限沧溟而全吴人也”。清雍正元年(1723年),嘉定方泰出土唐开元间(713—741年)的琅邪人券版,上有“东至广浦三十步,西至冈身二十步”等语,可见“冈身” 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形成的具体时间则史无明文记载。 建国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冈身迤西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多处,为探讨冈身形成的年代提供了重要的佐证。其中在冈身以西约十二、三公里处的青浦县崧泽遗址,经碳14测定,其下层出土物为公元前4035年的遗存,属于马家浜文化类型①。其下层土壤经孢粉分析,水生草本花粉远远大于海滨盐生的藜科植物花粉,反映当时崧泽遗址土壤中的水分已因距海较远而逐渐淡化。1972年,又在冈身以西十余公里的金山县查山,发现了与崧泽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址,说明上海冈身以西地区至少在六千年以前即已成陆,上海先民们已在那里劳动生息了。 冈身地带东缘的马桥遗址,下层出土器物属良渚文化类型,为公元前3230年的遗存,说明冈身东缘的成陆,也不迟于五千多年以前。根据远古时期居民多选择地形高爽安稳处居住的规律,当时海岸已向冈身以外伸展了。 在崧泽遗址下层出土有磨光的石■、石斧、石箭头、骨箭头、陶网坠、陶釜、玉块以及秈稻稻粒,说明在滨海的三角洲上人们正过着以水稻农业为主,并从事渔猎的生活。崧泽上层出土的带细砂的褐色印纹硬陶,其存在时代为商代晚期到西周。商王国晚期军事征伐曾远及浙江,当时上海冈身以西地区属于越地,已成为向商王朝提供贡纳的属领。《史记》记载西周建国前,“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②,索隐释为“地在楚越之界”,当指今苏南无锡、苏州一带,冈身以西的上海地区也就成了吴的东境。崧泽的印纹陶与无锡出土者具有共同的特征,正是受吴的政治与文化影响的反映。 到了春秋时期,吴王寿梦(前585—前561年)统治时期,曾“筑华亭于其国之东,松江之南,以为停留宿会之处”①。这里的松江系指吴淞江,华③参见本书上册第186页图4-8.①《上海市青浦县崧泽遗址的试掘》,《考古学报》1962年2期。 ②《史记》卷三一《吴世家》。 ①嘉庆《松江府志》《名迹志》。 亭在今上海松江县西部,那时上海地区还处于河流纵横,湖沼密布,林木茂盛的自然景观,寿梦在游猎中筑亭以为停憩之所。松江佘山曾出土过一件镶嵌蟠虺纹青铜尊,属于春秋中原地区的形制,南方百越文化色彩的装饰图案,有学者推测很可能是当年奴隶主贵族在那一带活动频繁的孑遗②。 战国初期,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灭吴,上海又成为越国的领地。 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灭越,“私吴、越之富,而擅江、海之利”。 今嘉定县外冈镇战国墓葬出土的“郢爰”,即楚国“郢”的金币,说明上海在楚国境内行使着统一的货币。楚考烈王十六年(前247年),封黄歇于江东,以吴墟为首邑,统有今苏南上海地区。黄歇称“春申君”,后人也就以“申”或“春申”作为上海的代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