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科技 > 天文地理 >

夏小正星象年代研究(一)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 佚名 参加讨论

    (作者:胡铁珠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010)
    一 文献与研究回顾
    《夏小正》的经文存在于西汉戴德所编《大戴礼记》的《夏小正传》中,共有四百余字。它按12个月记载了每月的天象、物候、民事等等,可以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星象物候历。对这部历法,《礼记·礼运》中记有:“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也’”。郑玄注云:“得夏四时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小正”。 《史记·夏本记》亦有:“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后人多据此认为《夏小正》是夏代的历法,也有人认为它成书于战国时代。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夏小正》星象的计算确定该历可能的使用年代。关于《夏小正》的版本源流等等,因台湾庄雅洲先生已有详尽的研究,本文将不再涉及[1][2]。
    《夏小正》经文中给出的星象共有17个:
    正月: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
    三月:参则伏。
    四月:昴则见。初昏南门正。
    五月:参则见。初昏大火中。
    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
    七月:汉案户。初昏织女正东乡。斗柄悬在下则旦。
    八月:辰则伏。参中则旦。
    九月:辰系于日。
    十月:初昏南门见。织女正北乡则旦。
    根据星象推算《夏小正》的使用年代,前人已经做过一些工作。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文章有三篇,作者分别为能田忠亮、赵庄愚、罗树元和黄道芳。
    1 能田忠亮的研究
    能田忠亮的文章[3]在计算时采用了《汉书·律历志》中的二十八宿距度为古代坐标系,并设太阳赤经每月增加30度,以日落后、日出前五刻为昏、旦时刻。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除南门外昏中、见、伏星象的计算,涉及17种星象中的9种。
    “正月,初昏参中”。这一星象与《礼记·月令》一样,见于公元前600年前后。
    “三月,参则伏”。根据中国古代星宿见伏的条件一般是与太阳相隔15(古)度,设想在《夏小正》的使用年代二十四节气中的三月节(清明)太阳离参宿距星15(古)度,即在毕宿3(古)度,此时可从三月节太阳赤经为15度推算出毕宿距星的赤经为12.04度,按岁差计算相当于公元前2082年。回推正月节太阳应在在壁宿4(古)度,壁宿距星之赤经应为310.93度,相当于公元前2144年。其时参之距星初昏在子午以西20度处,依然在午之方向。
    此后,仍以《汉书·律历志》二十八宿距度和太阳每月在赤道上运行30度,依次推算各月太阳到某宿距星的赤道度,以及到该月观测星的赤道度,先用后者验证昏中、伏、见天象是否发生。再用前者得出该距星的古代赤经,进而推出相应的年代。 以此法推出的各月星象的平均年代为公元前2212年。除一、三月外,对其余各月节太阳到观测星的距离的推算表明《夏小正》所记星象也可见于相应月份。
    这一部分还对“七月,汉案户”作了讨论。
    第二部分是关于斗柄指向的计算。设斗柄第六、七星之联线指向寅之初点为“斗柄悬在下”。取夏都安邑(山西夏县)纬度35、经度115计算,结论为公元前2000年。另两项关于北斗星象的计算所得结果也相同。
    第三部分,南门及织女星的计算。
    “四月,南门正”。以南门二星(Alpha Cen, Epsilon Cen)在南天横成一字,即二星等高计算,认为公元前3000年最为适合,公元前2000年也可。十月初昏南门见有误。
    “七月,初昏织女正东乡”。“十月,织女正北乡则旦”。正东乡是织女三星中两小星开口向东,也就是两星地平经度相同之时。按此思路计算公元前2000年和公元前600年值,公元前600年适合。正北乡则是两小星开口向北。算出公元前600年和公元前2000年相应月份早六时三星之地平经纬值,公元前600年最为适合。
    文章的结论是:《夏小正》星象不晚于公元前2000年,不过参中和织女正东(北)乡公元前600年较合适,所以夏小正从夏到春秋有永年历的存在价值。现今所见《夏小正》的起源可能为公元前600年。
    能田忠亮的研究很有参考价值,不过这篇文章存在3个问题:(1)在28宿距度和三月节太阳位置确定之后,春分点即已确定。从理论上讲,再以此春分点和28宿中任一距星的赤经求年代都应得出相同的结果。换言之,第一部分的计算年代已由三月参则伏的计算所决定,其它各月的计算都是不独立的。实际计算结果之所以略有不同,是由于初始条件的误差,如二十八宿距度不是观测年代的值等造成。(2)该文的重要假设之一是三月参则伏时太阳到参宿赤经差为15度,这是东汉以前采用的行星见伏条件,东汉以后,赤经差被改成了黄经差([4] ,154页)。由于行星都在黄道附近,因此这一条件代表了行星见伏时到太阳的距离。但《夏小正》中的恒星亮度比行星低,位置也并不都在黄道附近,计算时采用这一条件是有问题的。如在能田忠亮的推算中,除参则伏外,其它伏见星象都无法满足15度的条件。(3)该文对不同年代的星象如何同时使用未作说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