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以前。无论是对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阳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观察仔细、记录精确、描述详尽、其水平之高,达到使今人惊讶的程度,这些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在我国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丰富的天文象现的记载。这表明远在公元前14世纪时,我们祖先的天文学已很发达了。举世公认,我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载。我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 世界天文史学界公认,我国对哈雷彗星观测记录久远、详尽,无哪个国家可比。我国公元前240年的彗星记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从那时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归了30次,我国都有记录。197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的一座汉朝古墓内发现了一幅精致的彗星图,图上除彗星之外,还绘有云、气、月掩星和恒星。天文史学家对这幅古图做了考释研究后,称之为《天文气象杂占》,认为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彗星图。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各种形态的彗星进行了认真的观测,不仅画出了三尾彗、四尾彗,还似乎窥视到今天用大望远镜也很难见到的彗核,这足以说明中国古代的天象观测是何等的精细入微。 我国还有不少太阳黑子记录,如公元前约140年成书的《淮南子》中说:“日中有踆乌。”公元前165年的一次记载中说:“日中有王字。”战国时期的一次记录描述为“日中有立人之像”。更早的观察和记录,可以上溯到甲骨文字中有关太阳黑子的记载,离现在已有3000多年。从公元前28年到明代末年的1600多年当中,我国共有100多次翔实可靠的太阳黑子记录,这些记录不仅有确切日期,而且对黑子的形状、大小、位置乃至分裂、变化等,也都有很详细和认真的描述。这是我国和世界人民一份十分宝贵的科学遗产,对研究太阳物理和太阳的活动规律,以及地球上的气候变迁等,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国古代对著名的流星雨,如天琴座、英仙座、狮子座等流星雨,各有好多次记录,光是天琴座流星雨至少就有10次,英仙座的至少也有12次。狮子座流星雨由于1833年的盛大“表演”而特别出名。从公元902~1833年,我国以及欧洲和阿拉伯等国家,总共记录了13次狮子座流星雨的出现,其中我国占7次,最早的一次是在公元931年10月21日,是世界上的第二次纪事。从公元前7世纪算起,我国古代至少有180次以上的这类流星雨纪事。 最早的两部天文著作——《天文星占》、《天文》 大约在公元前370年到公元前270年之间,齐国的甘德和魏国的石申各写了一部天文学著作。甘德的《天文星占》、石申的《天文》,都是八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著作。虽则这两部著作早已失传,但是从《史记》、《汉书》等史书的记载中,可以证明这两部书记载了一些领先世界的发现。首先,发现了行星逆行现象。行星在空中自西向东走叫“顺行”,自东向西走叫“逆行”,顺行时间多,逆行时间少。如果不作长期系统的观测,很难发现逆行现象。甘德、石申二人都记载了火星、金星的逆行现象。星表是把测量出的恒星的位置标明在图上,并用科学方法确定每颗星的方位。石申在《天文》中已经列出了140多颗星的星表,这比古希腊最早的星表——古希腊的依巴古要早近200年。甘德在对木星卫星进行观测记录时,提到了一颗小赤星,它就是木星卫星中最亮的一颗——木卫二,比欧洲发现它早2000年。甘德、石申对水、金、火、木、土五大行星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作了相当精确的计算,例如确定火星的周期是1.9年(应为1.88年)、木星为12年(应为11.86年)。1973年12月,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件天文资料《五星占》,是甘德、石申工作的继续,它写在帛书上,约八千字。书中主要内容是关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在天空中的方位、运动情况以及五大行星的会合周期。《五星占》确定金星的会合周期是584.4日,比现代测定值只大0.48日,土星的会合周期是377日,比现代测定值只小1.09日,在2200多年前测得这样的结果,这在世界上是无可比拟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