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科技 > 天文地理 >

中国古代著名天文学家石申夫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国公众科技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石申夫(一作石申)战国时魏国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中期,是我国古代著名天文学家。 
    石申夫(一作石申)战国时魏国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中期,是我国古代著名天文学家。 
    石申夫是中国先秦时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他不但编制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而且在四分历、岁星纪年、行星运动、天象观测和中国古代的占星理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对于中国古代天文学从知识的积累和定性研究进入系统定量的科学探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石申夫及其学派的著作早已散失,仅《开元占经》及两汉的若干著作中有所引述。《史记•天官书》张守节引《七录》说:“石申魏人,战国时作《天文》八卷;《隋书•经籍志》载石氏作《天文占》八卷,《浑天图》一卷,《石氏星经簿赞》一卷。”其中《天文》和《天文占》可能是同一部书,它还有一个名称为《石氏星经》。《浑天图》和《石氏星经簿赞》可能是汉以后由其门徒所作。《开元占经》载石氏中官62,外官30,加上28宿,共计120座。同时给出了石氏星表这120座的121颗星的入宿度和去极度。关于这121个恒星坐标值究竟测于何时,日本上田穰早在30年代就曾利用二十八宿去极度的岁差变化作过观测年代的计算,认为分别为公元前300年、公元前150年和公元200年三次所测。近年来,潘鼐计算的结果也相类似,而薮内清则认为是公元前70年测定。不过,1978 年阜阳汉初汝阴侯之子夏侯灶墓出土的圆盘和《淮南子•天文训》中都有二十八宿距度的记载,这证明汉太初以前无疑是有二十八宿入宿度的,这是出于推算日月五星行度的需要。这个数值也容易用简单的方法测定。但至今却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太初以前曾测定过去极度,故以二十八宿去极度来判断入宿度测定的年代是靠不住的。因此,石氏二十八宿距度可能确是石申夫本人所测,其他数值可能是西汉时由其门徒完成。《石氏星经》是石氏学派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战国时代,是中国天文学家创立四分历,并使之完善和系统化的时代,从保留至今的零星历史文献可以看出,石申夫在四分历发展过程中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其贡献如下:(1)《史记•天官书》说:“故甘、石历五星法,唯独荧惑有反逆行。”《汉书•天文志》也说:“古历五星之推,亡逆行者。至甘氏、石氏经,以荧惑、太白为有逆行。”《开元占经》则载有石氏金星出没动态(包括逆行在内)的推算方法,可见石申夫有推算五星出没动态的方法,并已涉及火星、金星逆行的计算。(2)在魏国颁行四分历,使用每年365+1/4日,每月29+499/940 日,十九年七闰,七十六年季节一循环的法则。其基本数据和格局与《史记•历书》类似,故各种文献都略而不载。(3)使用干支纪日法循环纪日。(4)使用石氏岁星纪年法循环纪年,此法载在《史记•天官书》中。(5)使用周正,以冬至所在之月为岁首。 
    后人为了纪念石申夫,月球上有一座环行山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这座山位于月球背面西北隅,离北极不远,月面坐标为东105度、北76度、面积350平方公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