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客”自居的客家民系有着特殊的方言、风俗和特殊的社会心理、生计方式,客家首府是号称中国最美的两个小镇之一的长汀,可惜现在已面目全非,所幸,还有客家土楼。今年春节,在返乡潮和浓烈的过节气氛中,我们走近了闽西土楼。面对高大的土楼,客家人百折不挠的坚毅和刚直暴露无遗,赤裸裸呈现的,还有客家人性格里对“家”和“根”的眷恋…… 车子一路穿过一个又一个喜气洋洋的山间小镇。不时飞驰而过的摩的不是一带两便是一带三,不戴安全帽也罢了,很多人手里还提着大包小包,倒把我们看得大眼对小眼。 远处山谷中不时冒出黑魆魆的土楼好似一个个巨大的蘑菇不断地多了起来,强烈地冲击着我们的眼球。 世外初溪这边独好 到永定不去初溪等于没来过土楼,土楼很多宣传图片就出自这里。去初溪得从下洋翻过一座山,山间平地上依山傍水散布着的土楼错落有致、形制各异,或方或圆或缺一口,与青山绿水、婀娜的芭蕉树融为一体,令人陶醉。 初溪村建在一条小溪畔,面水靠山。从村前山顶观景台往下眺望,十多座土楼散布在一片开阔地上,背后是青山密林和梯田。一字排开的三座土楼紧连着一座方楼,面对着流淌的小溪。信步跨过小溪里垒着的简易大石块碇步,土楼群赫然耸立在面前。 跨过门槛,步入近600年历史的集庆楼,随便打个招呼,主人便热情地邀请我们喝茶攀谈,有说有笑引领我们四处观望,心头油然升起一种到家的轻松感。不同于一般土楼有公共楼梯、地脚相通、环廊通达的设计,集庆楼是一户一梯的,是永定境内楼梯最多的一座圆楼。从底层到第四层,各家均独自安装楼梯,72道楼梯把全楼分割成72个独立的单元,各层的通道也用木板隔开。可惜,我们去时楼内住户已不多,很多房间已经搬空、隔板已经拆掉,一片萧条,正等待重新维修,看不到原先那种盛景了。 夕阳西下,我们恋恋不舍离开初溪回到下洋。相较于其他小镇,下洋真是个灯红酒绿的地方了。温泉浴室生意颇好,节日里一直要营业到子夜之后。泡完澡,沿溪岸溜达,一处桥桥边的几个排挡里满满坐了人,都在嚼着弹性十足的牛肉丸。 土楼故事多 下洋去湖坑的途中,溪水潺潺、岸边芭蕉轻舞。车过歧岭不久便到达湖坑镇,南面由远及近分布着三座土楼——环极楼、衍香楼和振福楼。 环极楼内没有祠堂,这在过去是颇忤逆的。后来发现这一路没有祠堂的土楼不在少数。若站在楼内中间一个圆形的小院中心说话,全楼人都听得一清二楚,倒与北京的回音壁有异曲同工之妙。最令楼里住家津津乐道的是此楼曾历地震而不倒,墙上裂开了个大口子而后又慢慢合拢。一个老人背书似地介绍这楼的历史,末了又邀我去喝了两杯茶。 匆匆拍了几张照片后,摩的骑手催着要去衍香楼。衍香楼是大夫第,历代诗书传家,从楼名“繁衍子孙昌盛发达,书香门第世代流传”可见一斑。门外小桥流水、雕花凭栏,确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后面原有一座方楼是做书房用的,因失火废弃了。楼边小屋陈列着先祖画像和一些农用家什,门外放花篮,逢年过节祭祖用。大门顶上有个少见的铁皮水槽,听说以前动荡年代当土匪攻打土楼放火烧门时,大伙就提水灌入水槽流到门上。抚过包铜大门上仍留着的浅浅弹坑,土楼的沧桑历历在目。 “凤起丹山秀,蛟腾碧水环”,振福楼大门上的对联精炼描述了周边秀美而幽静的田园风光。院门正对着哗哗而来的南溪,溪流平缓,水清见底,过溪“石跳”横卧河中,不时有农家女前来洗菜、洗衣。楼后翠竹掩映,石径与公路静静延伸。原住户都已搬出,唯门廊下一张茶几上摆满杯盏茶水,留下一位白发老奶奶白天看门兼收清洁费。 品尝了湖坑当地的糯米酒、土鸡汤后,我们东进洪坑。楼、径、桥、溪,伴着清新山风,全都是那般悠然恬静,洪坑土楼群便坐落在一块山间的开阔地上。 土洋结合的振成楼只有80多年历史,是永定县最富丽堂皇的圆楼。楼主为纪念上祖将“振成”两字嵌入大门对联“振纲立纪,成德达材”,记述忠厚传家、读书济世的家教。楼分内外,外环楼四层,每层48间,八卦布局,拱门相通。关门自成院落,开门全楼相通。一楼镂空屏门和二楼走廊铸铁栏杆古朴典雅。内院仿西洋式装修的中堂大厅宽敞明亮,既可婚丧喜庆,又可议事聚会,还是接待宾客或演戏观戏的好场所。楼内题刻、楹联随处可见,折射出浓郁的文化底蕴。有水温、水位和清澈度各不相同的两口水井,正合八卦阴阳之眼。 在洪坑放下背包,直奔高头乡高北村。高头在洪坑以东,离南靖县很近。承启楼由四个同心圆的环形建筑组成,外高内低,环环相扣。第一、二层外墙不开窗,只在内墙开窗,从天井采光;底层作厨房、膳厅或兼客厅,第二层储藏谷物;第三、四层才作卧室;各层均有环形走廊作通道,四道楼梯对称分布。人丁最盛时,有六百多人,一年到头生丧嫁娶,许多人同住一楼却不相识。 “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注重人伦”,厅堂上一幅对联让人凝神思索,正是这种儒家所倡导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行为准则,使得客家人能远离故土,面对猛兽毒蛇和匪患出没无常的环境,聚族而居、和睦一心。 承启楼旁两座方楼历史也较久远,其中的五云楼历597年沧桑变化竟然没有石砌墙基!附近还有一座独特的五角楼,爬上后山一眺高头土楼群,这里已经不再是土楼的天下了! 观花南靖土楼 早上起来,搭车过高头进入南靖县书洋镇地界。穿过河坑,往梅林方向可以到石桥村,有一座圆楼老二,直径74.1米的顺裕楼,此外还有“交椅楼”长源楼。 下观景台,搭摩的前往塔下村。那是一个秀丽的小山村,闪亮的小溪穿村而过,串起形态各异的土楼。全村大部分姓张,村里最具特色的是“围裙楼”裕德楼和张氏家庙德远堂。 土楼多为聚族而居,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是过去社会的一个缩影。张氏家庙就如一面镜子展示了客家人的基本价值观:贵重于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祠堂前半月池边十多根石旗杆用以表彰科举登科的族人,文为笔尖、武为刀戟,尤以张氏十五代裔孙张金拔那一根特立独行,领所有旗杆之首。石旗杆作为科举功名的标志,远胜腰缠万贯,它在客家人心中的崇高地位我们很难体会。看到中堂石柱上那幅楹联“德乃祖功乃宗行其庭必恭敬止,远而孙近而子入是室惟孝友于”,不禁感慨万千。家庙院里的老者听说我也姓张,握住我的手问寒问暖,叮咛我以后再来。坐在家庙后的山坡上,感受着土楼的气息,心中异常平静。 顺小溪前行,不远处是塔上村,徒步到另一个美丽而安静的小山村——下坂看裕昌楼。楼内分为五个单元,后半楼每户灶间里都有一口清冽水旺的井。楼是五姓人家合建,后因故四姓人家把各自的单元卖给了刘姓人,迁往他乡或漂洋过海去了南洋。裕昌楼又名“东倒西歪”楼,踏进楼门,猛然可见全楼的回廊支柱左倾右斜,最大倾角达十五度,可是历经600年的风风雨雨不动安如山,算得上是建筑学的小小奇迹了。 从下坂村沿乡间公路一路上坡,远远便可仰望田螺坑的“四菜一汤”了。五座土楼里,文昌楼是一座椭圆形的楼,历史很短,建于1966年。方楼则名为步云楼,建于1796年。其余三座圆楼分别为和昌楼、振昌楼、瑞云楼。 搭摩的翻过一千米左右的山后一路下坡,经书洋镇来到梅林镇附近的怀远楼,楼内“斯是室”既是祖堂也是私塾,很少见。和贵楼是一座方楼,是所有土楼中最高的,有21.5米。建在一块疏松的烂泥地上,底下打了100多立方米的松木排桩,在小天井里蹦跳可以明显感觉到地下的震动,竹枝可一气插入地里一米多。楼里两口井相距十米,大门左边阳井水位高出地面、清澈甘甜,右边阴井却混浊不可饮用。 有人说,土楼体现了客家人一种封闭、内向的性格。然而,土楼并不是随遇而安的安乐窝,客家人也从没有停留过迁徙的步伐。放眼四海,哪里都可以找到客家人的身影。客家人永远在前行的途中回望故园,“客归故里尤是客,家居四海斯为家”。走进客家,一百个人就有一百座土楼,面对亘古的伤痛和执着,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心中的那个家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