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为公之心。在汉语里“公”的含义很丰富:可与个人、“私家”相对,指公共、“公家”(国家、单位、集体);可与“私心”相对,指人的“公心”;可指社会和为人的公平、公正、公道,等等。公心、为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两千多年前的《礼记》中就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作为大同世界的最高理想,一直涵养着、鼓舞着中华民族。中华伦理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精神,强调公私之辨,把“公义胜私欲”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公”作为道德的最后标准,强化了对社会、对国家民族的义务感和历史责任感。现在它更是我们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于我们来说,为公就是为祖国、为人民;公心就是把祖国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努力建设公平、公正、公道的和谐社会。 仁 仁爱之忱。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并把仁爱由亲人推广到所有的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仁几乎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不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成为传统道德理念。在中华文化中,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性。 仁不仅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而且成为人生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成为道德信仰和信念。“仁者爱人”,核心是爱护人、关心人、尊重人。把爱内化为人的内存德性,养成爱心。人人都以爱心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就能构成仁爱和谐的关系、仁爱和谐的社会。这不是无缘无故的爱,大而言之,这是对于人类一份子的本质要求;小而言之,这是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爱。自古以来这就是人文精神的核心,渗透于各种人类进步文化;经过现代转换之后,又渗入各种现代文明,成为现代人文精神的基因。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成为“以人为本”的精神资源。 义 正义、道义、公义。义者宜也,是合宜、应该的意思,是作为人,应该依归的人间正义,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公义。把义作为人的根本特点和基本价值取向,是中华道德精神的精蕴。作为判断是非善恶的基本道德规范,义是为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是人间正道的准则和向导。“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与“杀身成仁”并行,成为中华民族崇高道德人格的光辉写照。在中华文化中,义是人之为人的根据,对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根本价值的思考与追求,体现为对义的思考与追求。 “义”与“利”关系的处理是价值观的核心,至今仍是道德的试金石。在市场经济中特别要讲究“义利之辨”。在人类历史的很长时期,利益驱动是人类进步的杠杆,我国历史已经证明,一概批判“物质刺激”,不利于生产力发展。但是不能长期过分宣传对物质的追求。我们应当像强调先公后私、先人后己一样强调先义后利,以此来抑制见利背义、赚昧心钱等道德沦丧之风。儒家伦理中这方面的丰富资源我们也要加以开发利用,帮助人们正确对待金钱财富物质欲望,正确树立人生价值观。 诚 为人之本。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社会正常运行的道德基础。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被儒家称为“进德修业之本”、“立人之道”和“立政之本”。 我们经常诚信联用,“诚”是“信”的内在基础,“信”是“诚”的外在表现。诚本身强调的是真诚,诚是道德的真,真实无妄,诚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已,诚于自己的本性,真实不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诚”的对立面是伪,是假,伪妄,虚假。所以,“诚”的命题是要解决真伪的问题,是人生、人格的最基本问题。 讲诚信是中华民族共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信用危机绝不仅仅是商业危机,而且是深刻的道德危机、精神危机;它不仅破坏经济,而且腐蚀人心、涣散社会、毒害民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家至国至天下,一切从修身做起。而修身的起点是“诚意”,要从根本的心、性修养起。“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心性是内在的,根本的,修养内化到心性才算修养到家,所以也是修养的目标。心性不正,学一些政治用语,那只是外在的,只用来修饰门面,这就叫不诚。儒家也要求官吏讲诚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古人强调“诚为本,术为末;诚则人多自附,术则物终不亲。”这是对的。现在社会上有一股风,津津乐道如何弄权术、耍手腕,介绍历代名人的“谋略”、“智慧”、“权术”的书一套一套层出不穷,充斥书摊,有的简直就是改头换面的“厚黑学”,却美其名曰“领导艺术”。干部、政治家,尤重真诚,只有真诚才能取信于民,提高公信力,推动社会风气好转。弄权术可以忽悠、耍弄人于一时,但“终不亲”——被人民和历史所疏离。舍“诚”逐“术”是“讲正气”所应拒斥的,如果让它占了上风,我们的民族正气就遭玷污了。可怕的是受污染的一部分人还总以能耍手腕、善诡辩为聪明,笑诚实人是书呆子、傻瓜,这是善恶是非颠倒的大不智。 勤 勤劳、勤俭、勤奋。勤劳勇敢是世所公认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勤俭的传家宝不能丢,勤能补拙,俭以养廉,以理节欲,防微杜渐。能自我约束而不贪,谓之“廉俭”。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要代代相传,建设节约型社会,反奢华、反浪费、珍惜一切资源。勤奋则不仅“勤”而且有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勤奋是智慧的双胞胎,懒惰是愚蠢的亲兄弟。勤奋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发展的灵魂。勤于创新勇于改革,勤于进取勇于开拓,这是由“勤”发展出来的时代精神的核心,全社会应当共同提倡、培育、弘扬。 精神文明建设是整体性的系统工程,就道德抓道德是不够的。应当以文化涵养道德,以道德提升文化。传统美德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传统美德依托优秀传统文化而传扬。建议在学校教育和整个国民教育中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分量。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把新五常公仁义诚勤作为核心道德,纳入到学校的教学内容之中,逐步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写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