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郑欣淼:故宫的价值与地位(图)(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等初篡。这本大书,仅印刷60余部,现今完整存世者已寥寥无几。
    (三)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故宫(1987年以后)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确定为了人类的今天和未来,将世界范围内被认为具有突出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确保遗产的价值能永续保存下去。公约规定,对于世界遗产,整个国际社会都有责任予以保护。1987年,故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组织对故宫的评价是:“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故宫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使人们对故宫古建筑价值的认识有了深化。建筑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纪念碑,伟大的建筑往往成为一个城市、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的象征物。故宫就是这样的象征物,故宫不只是宏伟的古建筑,还包括珍藏其间的文物精品,它们联结在一起,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与中华文明成就的一个标志。故宫所代表的是已经成为历史的文化,而且有着宫廷文化的外壳,同时它却代表了当时的主流文化,经过了长时期的历史筛选和积累,当然不能简单用“封建落后”来概括。故宫和博物院不是毫不相干或对立的,而是有机的统一,相得益彰。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可看到,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极少数同时具备艺术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宫廷文化博物馆等特色,并且符合国际公认的“原址保护”、“原状陈列”基本原则的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的多样性,从世界文化遗产的角度,人们努力挖掘和认识故宫具有的突出的和普世的价值。
    “文化遗产”观念的引入,突破了传统的“文物”观念的局限性,强化着遗产的环境意识、共享意识,以及全社会都必须承担管理和保护的理念,促使人们从“大故宫”的观念来看待故宫保护。这在故宫保护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不仅要保护故宫本身,还要保护它的环境。过去只重视对故宫本身的保护,后来认识到与皇宫连在一起的护城河也是皇宫的当然组成部分,必须治理,于是就有了20世纪90年代投资6亿元人民币、费时三年的护城河治理,改变了长期存在的脏、乱、差面貌。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要求,在文化遗产地的周边必须划定“缓冲区”,以保护其周边原有的历史风貌和环境。2005年故宫缓冲区方案确定,总面积达到1463公顷。这一方案的实施,将使故宫外围环境传统风貌的历史真实性得到有效保护。北京旧城是以故宫为中心规划发展起来的,人们更认识到,北京旧城的整体保护必须重视作为中心区域的故宫的保护。这种不断提升的文物保护意识与理念有力地推动着故宫的整体保护。
    故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对它的保护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2002年10月17日开始的故宫百年来的大规模修缮,引起海内外的高度关注。这次维修,通过保护故宫整体布局、彻底整治故宫内外环境、保护故宫文物建筑、系统改善和配置基础设施、合理安排文物建筑的使用功能、提高文物展陈艺术品味与改善文物展陈环境等“完整保护、整体维修”的五大任务,使故宫重现盛世庄严、肃穆、辉煌的原貌。故宫维修坚持祛病延年、最少干预、最大限度地保存故宫古建筑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从世界遗产的高度,故宫修缮工程既是保护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履行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它的根本意义在于实现人类文明延续和可持续发展。世界遗产事业所倡导的是由各国政府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故宫修缮所秉持的保护理念及修缮中所坚持的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技术与做法,不但对国内,而且也对国际世界遗产保护理论作出了应有的贡献。2007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会”通过的《北京文件》,对中国遗产保护的政策和原则给予很高评价,对故宫等世界遗产地的修缮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是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世界遗产及其特色的保护方式的尊重。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是在重重阻力中艰难建立的。图为建院当天遵义门内拥挤的参观人群。
    (四)故宫学视野下的故宫(2003年以来)
    故宫学是故宫博物院于2003年提出的,它是以故宫及其丰富收藏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故宫学研究主要包括紫禁城宫殿建筑群、文物典藏、宫廷历史文化遗存、明清档案、清宫典籍及故宫博物院的历史六个方面,有着丰富深邃的学科内涵。故宫文化是以皇帝、皇权、皇宫为核心的皇家文化。从反映皇家文化的特点来划分故宫学有狭、广两义。狭义的故宫学是人文科学的一门独立学科,广义的故宫学则是一门知识和学问的集合。长达80年的有关故宫的实践和研究成果是故宫学的基础,故宫学的提出并确立将使其研究进入自觉阶段,从整体上提高故宫学研究的水平。故宫学体现出的故宫博物院对传承弘扬中华文明的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觉性,它倡导的“故宫在中国、故宫学在世界”理念所蕴含的开放的工作思路、自觉的创新意识,不仅引领着故宫学术研究从自发走向自觉、积极规划故宫的学术前景、提高故宫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地位,更为故宫保护和博物馆建设事业提供了理论的指导。
    从故宫学的视野看待故宫,不仅认识到故宫古建筑、宫廷文物珍藏的重要价值,而且看到宫廷历史遗存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古建筑、文物藏品、历史遗存以及在此发生过的人和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文化整体。这一认识是故宫学得以产生的重要依据,也有利于进一步挖掘故宫的历史文化内涵。故宫文化的这一整体性,也使流散在院外、海外、国外的清宫旧藏文物、档案文献有了一个学术上的归宿。基于此,两岸故宫博物院在学术研究上的交流与合作就是不可避免的,人为地阻隔只能是暂时的,事实上这种交流也是在不断地发展。
    在故宫学的影响下,故宫博物院文物保护观念有了新的变化,对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与认识逐步深化,更加自觉地对故宫进行全面的保护。制定了《故宫博物院2004—2010年文物清理工作规划》,启动了彻底清理藏品的工作。对原来认为是“资料”的10万多件藏品予以重新鉴别定级,对由于历史原因重视不够的大量宫廷遗存给以新的认识。在认真清理文物藏品的基础上,正在编印《故宫博物院藏品分类大系》、《故宫博物院藏品总目》,将向社会公开发行,以更好地为公众服务,并为院内外乃至海内外的故宫学研究者提供便利。文物征集也有了新的思路。突破旧有的收藏理念,入藏著名现当代画家李可染、吴冠中等和一批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的代表作品,确立起从传承民族文化角度审视当代艺术品、从保护民族财富的高度认识征集收藏的新理念。
    从故宫学角度审视,故宫不仅是举世闻名的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有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其中最突出的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工艺技术。它们一方面以物质的形态存在于建筑物中,一方面以手艺的形态,通过工匠口传心授世代相传。故宫有专门的维修管理机构和施工队伍,涌现过一批古建大家和专门工艺人才。这次故宫大规模维修,进行全过程跟踪影像记录,实行“师承制”,就是为了使古建筑技术薪火相传。书画装裱等文物保护传统技艺,也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故宫博物院已将中国古代官式建筑传统工艺和书画装裱工艺申报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故宫学的提出与确立,正在推动着故宫学术视野的扩大与研究的深入。以保护文化遗产和弘扬传统文化为主旨的《故宫学刊》于2004年创刊,《故宫博物院院刊》、《紫禁城》成功改版,并在其他图书出版方面,大力开拓、挖掘故宫文化资源。院古书画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陆续成立,正在筹建的还有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积极主动地与院外科研院所进行联合考古、学术考察和办学,学术成果大量涌现,故宫价值及丰富内涵不断得到发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