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争鸣 >

曹植与名士——一个带有考证性的话题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在不了解这个人的时候,我以为我会喜欢上他!
    在他之后好多年,又出了才华横溢的谢灵运,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占八斗,我自己得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曹植,在我的想象中,便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一个诗歌绝美,文笔绝佳,人格绝高的人。
    于是,当我真正要了解魏晋这个时代的时候,我首先选择“才高八斗”的曹植和“分才一斗”的谢灵运作为阅读的对象。后来,我慢慢的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喜欢这两个人。
    谢灵运是个非常傲诞的人,拿今天的话讲,他的身上带有“明星气质”。他很有一些才华,被贬到外地做官的时候每写一首诗就立刻传到京师,人人抄写,人人模仿,一时洛阳纸贵。他喜欢游山玩水,并创造了便于登山的木屐。至于穿得衣服,他也能改进出新的花样,让那些轻浮子弟,眉开眼亮。虽然写诗和游玩都是一种品味的象征,但衣服是不能随便改制的,稍不小心就会触及礼法。更何况遇到一个小鸡肚肠的皇帝和一个自以为是的宰相呢(宋文帝与彭城王)!但对于“名士”来说,情形似乎又要另当别论了,“任诞”是一般名士必不可少的素质。它既标示着一种社会的容忍度,皇帝的大方,同时也是一把倒持的利剑,名教的罪人。冯友兰先生归纳魏晋风流用了四个词,玄心、洞见、妙赏、深情,但总觉得好像还不够,也许他强调的只是真善美的那一面。任诞既是凸显自己的一种表达,有时候也是一种放纵,因而有时候会让身边的人不舒服。谢灵运在这两方面表现都挺不错,所以他即被身边的人追捧同时也让身边的人感到不舒服,所以他几次被宋文帝宽宥,最后终于被彭城王刘义康至于死地。
    我们知道谢灵运是个任诞或者放诞的人,那么他的话就值得我们玩味了。他说子建才高八斗,带有强烈的轻视世人之感。也许还带有一点没落王侯所感同身受的憋屈和被挤压感。关于谢灵运的话题,我们不必多费唇舌。以上说了这么多,只是为了便于说明曹植在我的心目中如何形成了一种落差,并为说明曹植与名士做一些铺垫!
    围绕这一话题的关键词是“任诞”。
    曹植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他的父亲曹操戎马生涯,南征北讨三十多年,然后把权力交给了儿子曹丕,曹丕赶忙变个魔术,把皇帝的帽子戴上,没几年就死掉了。唉,那个时代的人似乎都是马不停蹄的奔向死亡。曹丕的儿子曹叡也是年纪轻轻的就死掉了!这就是曹植的整个生命的时间跨度,无法用年代来衡量,只能用人物来对比。
    曹植的一生没有可以浓墨重彩书写的地方。从现存的资料看,他的前半生相当模糊,斗鸡走马,南皮夜宴,相当奢华。他的后半生则过着忧忧郁郁的生活,封地也是翻来覆去的更换,老弱残兵,屡遇瘠土。其间虽然有与兄弟关系改善的时候,其间虽然有与侄子能够通融的时候,但终难有所作为。他的理想是“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可是他最终只能托名诗赋,栖身术艺之场。
    我们很多时候是把他看作是一个失意的王侯,落魄的才子,甚为为他编造了一段“宓妃留枕魏王才”的凄婉故事。我们在交织的政治斗争中分析他与哥哥曹丕的优劣,从阴险狡诈的曹丕身上印证子建的可爱。但我们往往忽视了曹植本身的缺点。
    曹植有与汉末魏晋名士有很多共同的特点,这个特点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许可以赢得人们的赞誉,但绝对不适合公子王孙在权力场下厮杀拼搏,更不用说奔向权力最高峰,作太子了。
    曹植既不挥麈谈玄,也不长啸高山。何晏是曹操的养子,曹丕曾笑他为“假子”,跟曹丕兄弟差不多大。在差不多的文化氛围中,何晏、王弼等一批人在那里讨论玄学问题,曹植却没怎么沾边儿。也许是处于江湖之远吧!也许是在为区区薄命而操心,已无暇顾及;也许那个入世的心根本就无意顾及。不过这都是后来的事情。此前他与可以算作前辈的建安七子交游,吟诗作赋,熏染有自。但是他好喝酒,也有表演才能,尤其是音乐方面的,这似乎是魏晋名士的通性。史书上说他“不自彫历”,有一次私自外出,便打开“司马门”,在上面行车。司马门是具有象征性的御道,只有在国家大典的时候才打开,皇帝才用这条道路,这次曹植饮酒放纵,让曹操也非常难堪,不得不治他罪。还有一次,曹操任命他去统领军务,曹丕耍手段请他喝酒,结果他喝的不省人事,气得曹操只好更择他人。要知道这是曹操对他非常重要的一次考察,他自己也相当清楚。我想,曹植见酒性开,同刘伶、阮咸有的一拼了。
    至于曹植的表演才能,有关资料记载,他父亲派邯郸淳作他的手下,大热天,邯郸淳来了,曹植二话没说就叫人打水进来,然后盥洗装饰一番,打扮杂记演员的样子,为邯郸淳表演各种节目,之后又再讲一些街谈巷议,委曲小说,洋洋洒洒,之后又上说天文,下谈地理,背诵古今文章。邯郸淳出了王府就对人感叹曹植真是太多才多艺了。这是很奇怪的举措,我一直不是很了解这算是什么见面礼,为什么曹植要这么做?显示才能?至今也不好推测。
    曹植虽然不搞什么“月旦评”,但他批评人物甚至到了訾议的地步,他在写给杨修的信中说陈琳才能有限,甚至说他“听话不听音”,自己明明是批评,陈却对人宣扬是赞。当然这也可能只是私下里的言语而已,跟名士品评是两回事。其个性可想而知。
    有这些纵情任性的表现,足够“任诞”的资格了!然而曹植最终又不是名士而是诗人。
    曹植的任诞又不同于后世名士的任诞。曹植的任诞更多的带有任性的一面,似乎没有蕴含更多额外的意思,是一种自然的表现。何以见得?下面这件事情就足可表见了。曹丕上台后,怕兄弟在京城阴谋造反,于是就命令所有的诸侯王到封地去,以便加以严格管制,没有命令诸侯不准进京,即便是每年的例行朝会也不准。在曹丕做皇帝的第四年,曹丕为了除掉几个危险的弟弟,于是就命令所有的诸侯王正月到京城来朝会。朝会期间,曹丕首先将弟弟任城王曹彰毒杀,因为曹彰能带兵打仗,曾经统兵远征乌桓。另外,在曹操死的时候他还向曹丕索要传国玺,因为他认为父亲是要曹植继承王位。不言而喻,接下来的目标就是曹植,在卞太后的力保之下,曹植总算保住了小命。朝会结束,离开京城,不知道曹植是怎么想的,偏偏又做了另外一件足够傻的事情。他的归国路线本是顺着洛阳北边的黄河向东回到自己的领地雍丘,他却偏偏选择先和被封为吴王弟弟的曹彪一起向南走。一直过了洛阳南边的太谷之后,有关方面就向曹丕反映,结果曹丕下令诸侯就国不准同行。如果没有禁令真不知道他会走多远。此举纵然无心叛乱,但他人会作何感想,尤其是曹丕手下的那帮人会怎么想?回过头来看这件事,在这个如此紧张的时期,曹植之任性,之缺乏政治判断,一目了然。
    也许,正是这种自然流露的本性,简单的情感,在其郁闷的时候不自觉地挥洒到诗赋中,从而使他更多的是诗人而非名士。也许正是因为这点简单,曹丕、曹叡自感能加驾驭,所以手下留情,他因此没有成为刀下之鬼。
    关于曹植的故事有很多,但需要仔细的分辨。零零总总,是是非非,不禁让我有了一个假设,如果他跟我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并且是我的朋友,那么,他那样放纵任性肯定会让我不舒服。也许是因为我预先投入太多的情感,才有这样的假设。也许是因为我太矫情自历,自愿为名教中人。我最终只能说,他的《赠白马王彪》写的最好,耐读,但我不喜欢这样为人处世的风格,而且他因负才凌物,确实与当时德高望重的人物如邢颙、司马孚等合不来。不知道张扬个性的其他朋友作何感想?(人大国学院 李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