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给考生: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腾讯儒学 曹雅欣 参加讨论

    文/曹雅欣
    (一)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句言辞简易却意味深长的诗句,出自唐代黄蘗禅师的一首禅诗《上堂开示颂》,在历史上流传得深入人心,在当代更传唱得家喻户晓。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中国文化里,有很多歌颂寒梅傲雪、不畏严寒的诗词文赋,人们将梅与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又将梅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这都是在赞扬梅花高洁的品格、顽强的斗志、拼搏不屈的精神以及苦尽甘来的结果。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破寒而出的梅花,它这番艰难的成长经历正如同莘莘学子艰辛的历练过程,那是如元代南戏《琵琶记》中所说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学子寒窗苦读,正如花苞披沥冰雪;考生金榜题名,恰如梅花绽开芬芳。
    “头悬梁”、“锥刺股”是学子埋头的艰辛;“取苍龙”、“步青云”,是学有所成的骄傲。正因柳暗花明的结果是从山重水复的历程中蜿蜒求索而来的,所以类似激励人们去奋发耕耘的话语还有很多,比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从古英豪成大器,须知都从苦中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等等。
    寒梅一冬,成就花香一季;
    寒窗十年,诚盼扬名一朝。
    (二)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是:
    成功的收获并不是止于追求“金榜题名墨上新”,成材的证明也并不只为追求“春风得意马蹄疾”,那都是浅层的成绩,也只是浅薄的功名。
    
    学而优则仕(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人们之所以要寒窗苦读、要参加考试、要一代代重复着“学而优则仕”的选拔过程和进阶顺序,是为了能把一己所学贡献国家、将一身所知投入社会、用一生所为服务时代。
    榜上有名,一次的成绩只是人生计分的开始;
    学以致用,一生的作为才是真正深刻的丈量。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人生大考场上一次又一次考验着走出课堂的学子能否确实成为社会栋梁的考试,才真正说明着十年寒窗之后是否学有所成。
    (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梅花扑鼻香”,就是寒梅经历“一番寒彻骨”之后取得的考试成绩。至柔至弱的花颜,却战胜了至寒至烈的风雪——这不得不给人们以震撼!所以,“白雪红梅”成为了中国美学里的一个重要意象,热烈的红对撞清冷的白、娇艳的红对话苍劲的白……那是一种冲突与对比、矛盾与和谐成就出的非凡美感。
    在此感召下,中国人便去追寻并学习“白雪红梅式”的人生之美,比如:
    于“斯是陋室”的简朴质素中,突显着“惟吾德馨”的嘉美品德;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于“在陋巷”的苍白寥落中,衬托着“不改其乐”的勤奋好学;
    于“家徒四壁”的寒门清苦中,坚守着“萤囊映雪”的高贵向学。
    在无论何种境况里,用光明心性去点亮一份生命品质的熠熠生辉!
    (四)自强不息,志气不减
    其实,从自然属性上来讲,梅花并不出众于水仙之香、杜鹃之艳、玫瑰之娇;然而,是文化属性,赋予寒梅一种清正之气、坚韧之德、强劲之骨、奋进之态。
    而对于人生来讲,这种清正品德、坚韧品格、强劲品貌、奋进品质的长久锻造,比学问高低的一时比拼更为重要。所以《诗经·淇奥》里讲到最成功的君子养成,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是要像雕琢玉石、打磨骨甲那样,要经历可能是痛彻心扉的历练,才最终成就才学兼具的风采。
    而这切磋琢磨的进程,就是“一番寒彻骨”的历程,就是可能要承受一时之间不如人意的过程。
    在寒彻骨时,梅花没有畏惧,最终香芬冰雪;
    在受磋磨时,玉石没有放弃,从而大器终成。
    
    梅花三弄(资料图 图源网络)
    就像中国十大名曲中的《梅花三弄》,曲目是在描写搏击风霜中的寒梅,与冰雪抗争、与命运拼搏的场景。暴风雪侵袭过后,梅花一时零落凋败,但是,风过后又有花苞夺香吐蕊、雪停后又有新梅顾盼生辉。
    自强不息,便是梅教人们的风骨;
    志气不减,便是梅给人们的鼓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