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觉 通行世界的现代大学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欧洲中世纪大学,在中世纪大学中,主要教授的课程包括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简称“七艺”。根据典籍记载,早在周代,中国就已经建立了一种成熟的高等教育模式,名为“大学”。 欧洲中世纪大学(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近代西洋词汇传入中国的过程中,译者便借用了经典中古已有之的“大学”来对应西文中的University一词,不过,古代中国的“大学”和现代大学的教育模式有着极大的差异。 上古圣王时代的“大学”教育是什么样子呢?根据《礼记·学记》的记载,一名普通学子从基础教育起步,到完成高等教育,要经过漫长的学习和逐层的考核。古时每二十五家称为一闾,每闾中设有一间塾校,每五百家称为一党,每党中设有一间庠校,每一万二千五百家称为一遂,每遂中设有一间序校,在国家都城内设有大学。 因此,学子得从幼童时期开始进入塾校,每隔一年接受一次乡遂大夫的考核,第一年考察他读经断句的能力和学习的志向,第三年考察他是否专心学业,和同学是否和睦相处,第五年考察他能否广泛地学习并亲敬老师,第七年考察他谈论学问和结交什么样的朋友,通过七年的学习和考核,可称为学业小成,到了第九年再考察他能否触类旁通,临事不惑,又能不违师道,这个时候才能称为学业大成。学业大成者就可以担任起教化民众、移风易俗的政教职责,这就是古人所理解的“大学之道”。 学子得从幼童时期开始进入塾校(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个经过层层选拔,怀着激动心情进入到大学中的学子,将要面对怎样的学习生活呢?大学开学之日,他要端正地穿好皮弁之服,用释菜礼祭祀先师、先圣,以表示对道术的尊重。 学宫的教习会用《诗经·小雅》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来教导学生,诱导学生树立入仕的志向。入学之后,学官会击鼓将学生们召集在一起,打开书箱,将书籍发放给学生们。大学中的教育相当严格,如果学生有不听管教的,会遭到槄木或荆条教鞭的鞭笞。天子、诸侯会在每年的禘祭之后,亲自前往学宫,考察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年幼的学生在听讲过程中,如果有不懂的问题,要推举年长的学生向老师请教,自己则在一旁听,不能逾越等级,随意发问。 对道术的尊重(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大学之中,最主要的学习内容是先王正典,也就是《诗》、《书》、《礼》、《乐》。这四种经典的教育会安排在不同的季节中进行,春秋时节教《礼》、《乐》,冬夏时节教《诗》、《书》。学生们要从学习弹琴的指法,比兴的表现手法以及各种杂事之礼这些基础内容学起,即使在休息和出门游观的时候,也不能忘了学习。由此看来,大学中的学习既严格又紧张,不只有知识方面的教育,更有个人修养和为政能力的培养。 《礼记·学记》的作者在回顾了上古圣王时代的大学教育之后,不无感慨地对当时的教育状况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当今的老师,自己弄不清经义,只会装模作样吟诵经文,又好向学生提问,以此掩盖自己学识的空虚。 要求学生大量的诵习,为了赶进度而不顾学生是否理解经义,不以诚心教人,又不将自己所知道的东西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如此一来,老师教给学生的知识错谬百出,学生向老师所提的问题也就自然得不到正确的解答。结果就是,学生学得不明不白,心中又埋怨老师,苦于所学课程太难,还不知道这些知识有什么用。虽然毕业了,但所学的东西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教育的失败,大概就是从此开始的吧!”这段批评,即使在今天读来,也依然如芒刺在背,使人汗颜。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一种真正好的教育(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举国民众都热衷于谈论、投入教育的今天,各种教育理念层出不穷,无数教育机构遍地开花,但在这表面的繁荣之下,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是一种真正好的教育?我们的教育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根本的问题却被掩盖了起来。而阅读经典的意义在于,能够让我们时时发现古人在这些问题上的洞见和智慧,以此观照我们的现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