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授艾兰新著:郭店楚简利于更好理解中国古代思想 采访者:冯黛梅(中国社会科学报驻波士顿记者) 受访者:艾兰(美国教授)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五月十九日丙子 耶稣2016年6月23日 郭店楚简利于更好理解中国古代思想 郭店楚墓竹简自1993年出土以来,便引发国内外学者广泛的研究热情。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亚洲与中东语言文学系教授艾兰(Sarah Allan)新著《湮没的思想:出土竹简中的禅让传说与理想政制》(Buried Ideas:Legends of Abdication and Ideal Government in Early Chinese Bamboo-Slip Manuscripts),通过解读郭店楚墓出土的四本竹简,对中国古代文化思想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近日,艾兰接受了记者采访。 内容有别于传世文献 “这批竹简正改变着我们对中国古代思想的理解。其在很多方面比《死海古卷》还重要,但在西方仍然鲜为人知。”艾兰对记者表示。《湮没的思想》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该书提供了对郭店楚简、上博简、清华简等竹简的基本介绍,阐述了解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它们对理解早期中国文献的发展状况,特别是哲学著作形成过程的意义。这些竹简写成于秦朝统一文字之前,其内容与传世的早期中国经典文献既密切相关又有所区别。 另一方面,该书考察了郭店一号墓发掘的《唐虞之道》、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子羔》和《容成氏》,以及清华大学收藏的《保训》这四种竹书中的尧舜传说。在这些竹简中,艾兰发现,战国时有激进的思想家倡导“以禅让制而非世袭制”作为王朝更替的方式。“这些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现状——周王朝世袭家族权力的瓦解、士阶层的兴起。”艾兰认为,禅让制作为政治理念之一,之所以在传世文献中鲜有表述,或是因为秦汉时代的统治者担心这种思想会威胁王朝的稳定。 另外,艾兰表示,这些早期竹简的篇幅普遍较短,相当于传世文献中的“篇”或者章节的一部分,有利于研究者对早期文献的形成过程产生新认识。 竹简研究离不开中国学术成果 1998年,中国文物出版社出版《郭店楚墓竹简》后不久,达特茅斯学院即于年内举办了关于郭店楚简研究的国际会议。众多富有影响力的中国和西方学者参加了会议,论文被整理成《郭店老子:东西方学者的对话》,于2002年出版。艾兰表示,那次会议上提出的许多问题至今依然被讨论,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投身中国竹简研究行列。 艾兰介绍,今年5月,她和埃尔兰根大学国际人文研究中心的吕德凯(Michael Lüdke)合作召集了主题为“人性、道德与命运:《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的《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与《殷高宗问于三寿》”的国际会议。此外,还有不少学者在各地举办了诸多有关竹简研究的研讨会。 艾兰表示,许多西方学者对这些新出土的竹简兴趣浓厚,并逐渐开展了合作研究。释读这些竹简难度很大,西方学界通常需要先参考竹简整理者的成果。虽然有西方学者能够对中国学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新解读,但总体而言,“我们还是依靠中国学者所奠定的基础”。此外,西方学界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学者较少,多数欧美学生进入高中或大学后才开始学习汉语,高等院校开设专门研究中国古文字等专业的难度同样不小。幸运的是,近几年欧美学界关于楚文字的研究取得了明显进步,文章和著作数量逐年增多。 探索始于兴趣 在访谈中,艾兰详细说明了她的研究方法。她表示,首先需要翻译每种竹简。“事实上,这一过程是最难的部分。中国学者围绕这四篇竹简已展开过深入讨论,我必须全面阅读和掌握这些研究成果,然后确定每支竹简的排序,将每个楚文字隶定为准确的现代汉字,考察它们在每句话中的意思”。 在这本书中,为了让读者能够更清晰地了解这些竹简,艾兰既提供自己翻译的文本,又提供了其他学者的意见以供参考。 “一直以来我都对人类的思考内容和思考形式很感兴趣。我试图去探索那些生活在2000多年前、与自己的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古代中国人如何思考他们的世界,并最终形成他们关于人类生活和宇宙的思想,这是一件令人着迷的事。”艾兰说。(中国社会科学报波士顿6月19日电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