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评论杂谈 >

【刘金祥】传承中华文明须涵育家书文化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儒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传承中华文明须涵育家书文化
    作者:刘金祥(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三月初二日乙卯
               耶稣2017年3月29日
    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家书涵纳着修身、齐家、治业、报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中华民族道德谱系的精髓,维系着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精神家园,滋养着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嘉德懿行,构成了融世态、亲情、个性于一体的特殊文化形态——家书文化。
    我国传统家书作为社会变迁和文明演进的微型档案,大都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伦理价值、书法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因此,家书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识和鲜明符码。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化媒介,家书在现代通讯工具出现以前,曾在我国漫长历史进程中扮演着家人或亲朋之间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的媒介角色。对于国人而言,家庭是传输与接收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第一个实践场所,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一个家庭的家风如何,起决定作用的是家训,家训好则家风正,家风正则子弟优,子弟优则家业兴,家业兴则天下治。而家训的熏染内化既依靠长辈的耳提面命,也凭借家长的隔空指点。在中国传统教育手段中,家书是一种重要的家训方法和家教形式,长辈通过家书把道德修养、人格风范、人生感悟、求知体会等传授给子孙后代,让后人从中汲取成长成才的丰富营养。此类家书流传广布,影响甚巨。比较著名的当属《颜氏家训》、《朱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等,近现代也有鲁迅两地书、闻一多家书、傅雷家书,等等。这些家书慷慨其情,譬喻其理,箴规子弟,泽被后世,不仅仅体现了写信人的胸襟抱负、情操气节、人格情趣,而且充满了对收信人的拳拳牵挂、谆谆教诲和殷殷期望,其点化、熏陶、规劝、训诫、引领作用常励常新、与日俱增。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梁启超,一生所写家书逾2000封,占其著述总量的十分之一强。这些家书引导儿女开启心智、陶冶操守,教育儿女勤勉笃学、修身养德,成就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梁门传奇。
    家书作为亲人间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情感载体,是一种感染力极强的鲜活文本,无论是闲坐屋檐下的漫漫长文,还是置身烽火壕堑中的寥寥数笔,都是一份真诚思念、一份真挚嘱托、一份真切期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这些墨迹长存、余温犹在的经典诗词,既是先贤心系桑梓、寄情亲人的生动书写,也是后人珍视美好情感、滋润干枯心田的文化镜鉴。家书,通过古代文人们的装点状绘,从表达情意、交流思想的专属中,逐步递升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形态,成为泽被后世的瑰丽文化遗产。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部中国家书史就是一部艺术史,那些用奇妙方块字书写在特制信笺上的作品,其文采、线条和纸张的完美结合、浑然天成,不啻为一幅幅艺术佳作和文学精品,浏览和欣赏中国古代优秀家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亲近,更是一种美的享受。
    自古以来,家书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而且是人们思亲寄情的情感纽带,真实展现并深深铭刻着国人内心深处最深挚的家国情怀。如今,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通讯工具替代了家信,特别是伴随互联网覆盖全球广布诸域,视频电话、QQ、短信、微信、电邮几乎成为家庭成员沟通信息、交流情感、保持联系的主要方式,人们只需轻启纤指,接通视频、拨动键盘,相互间便可声情并茂地诉说心曲、互道衷肠。互联网这种现代通讯手段,不仅实用而且快捷,打破了家人亲友间的空间阻隔,缩短了人们的时间距离,正是家书在现代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但是,昔日尺牍信札中真挚的感情、熟悉的字迹、质朴的语言,都难以再现了。浮躁的时代吁求心灵的沉稳,亲情的疏离呼唤家书的复归,当今时代我们既需要现代网络的迅疾和轻灵,更需要书信文化的和缓与温情。
    中国历来就是一个重亲情重友情重乡情的人情社会,书信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表达国人情感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无论是名门望族,抑或是山野村夫,从他们内心深处自然流淌出的甘泉所挥洒而成的优秀家书,历来是传统文化殿堂中的珍奇瑰宝,从这个意义上讲,家书不应成为尘封的话题,更不应成为被淡忘的记忆。在后工业化迅猛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否认互联网通讯手段的方便实用、灵活高效,更不否认信息化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态导入一个全新境地。但是,也必须认识到家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竭力抢救、大力整理和全力保护传统家书,通过在全社会广泛征集和系统整理家书文献,让旧时家书的温情暖意抚慰纾解疲惫而躁动的心绪心灵,使家书文化寄寓的历史、亲情、文学、道德、礼仪等丰富内涵得以固化和赓传;另一方面引导和鼓励青少年把书写家书与运用高科技有机结合起来,将手写的“微家书”通过互联网和自媒体传输给长辈、亲人和友朋,以最快捷、最便利的通讯手段送上最真诚的祝愿和最美好的祝福,使以“专此布复、恭请金安”为表征的家书文化,在迅即变换的信息化背景下不断复兴,使中华文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传承光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