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汉关系与中国近代国家的性质 作者:吴展良 来源:作者赐稿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十月初三日辛亥 耶稣2017年11月20日 安史之乱后,中国各地──尤其整个北方──军事的主体是胡人。五代中间的后唐、后晋、后汉与十国中间的北汉皆由西突厥部的沙陀族所建。汉人经过长时间的奋斗,才重新掌握到军事与政治的主导权。然而宋代以汉人立国所达成规模仍是有限,始终没能够恢复沙陀族的石敬塘所割让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换言之,作为中国近世开端的汉人王朝本身的国力有限,虽然扭转了原来由胡人主导与割据的局面,但比起汉、隋、唐而言,战力与国力明显有所不足。汉人武力与政治能力不足的情况,要到明朝才有所改变。之后的清朝以女真族为主体,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才又以汉人为主体,建立了规模宏大的国家。然而明代国家的幅员,实立基于蒙古人所建的元朝,而大有所不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幅员,更直接袭自女真族所建立的清朝,而亦颇有所不及,且至今未能稳固其边疆地区。研究中国近世与近代国家,不能不研究胡汉关系。 宋代有鉴于唐代实行胡汉一家后,胡人酿成安史之乱以及之后近两百年的武人割据,夷夏观念强烈。然而比起唐代,宋代的力量实大有所不足。宋代立国之后排斥胡人,压抑武人,靠著文士阶层立国,虽然非常有效的扭转了之前胡人与武人横暴的文化,然而这也造成了有宋以下,整个社会文化过于文弱的倾向。当时东亚地区最强大的国家先是辽,后是金。之后蒙古入侵,宋朝对于元人的抵御,在当时整个欧亚大陆里头可以说最为坚强,表示他的政治、经济、社会组织能力还有相当的力道,可是宋代的体质相对而言还是较弱。 蒙古入主中原,中国只是他四大汗国中间的一个,虽然可说是最重要的一个。从辽、金之后,中国北方已经长期为胡人所征服。辽、金、元,清都是征服王朝,对于中国的体制与内涵作了很大的改变。所以讲中国史的后半期一定要注意征服王朝的事实。一方面是版图扩大及于北亚、东北亚与中亚,使多种胡人民族加入了中国,一方面是后世所谓的汉文化已经大量的融入其他的非汉文化。其实在早从三代、秦、汉以至于魏晋南北朝,中国的立国方式就已不断地呈现辩证式的发展,一再地一进一退。亦即华夏文明发展扩大到一定阶段与格局之后,物壮则老,难免于衰败。四周夷狄与胡人先是接受其影响,而后趁华夏文明衰微时进入中原,产生新的融合与新的中国。商本属东夷,周文王与秦人皆所谓西夷之人,先秦时代的夷夏关系如此、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汉关系更是如此。唐代藩镇之乱,乃至于五代十国的胡汉关系其实也是如此。宋代相对较弱,马可波罗来所看到的那个为他所称羡、称道的那个元朝中国文明其实又是一个胡汉融合的文明。中国之为中国,胡汉融合一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理,因此我们在理解中国历史时,不能从汉人中心本位来看历史。从上古三代以及魏晋南北朝以降,就不断地有华、夷或胡、汉的融合的融合,以一种个辩证的方式进行。 这个辩证的过程,展现了华夏文明与汉文明的强韧性。所以当我们思考中国立国的方式时,应当特别考虑这个问题。华夏文明从所谓黄帝尧舜时期一些规模有限的领导城邦,经两千年发展到汉代,形成大一统的融合文化与国家,已经几乎发展到其最高峰。此文化依照汤因比氏所提出文明通例,本应自此衰亡。然而汉以降的中国却依然以这种辩证的方式,不断融入异民族与文化新血,一进一退地继续绵延扩大。两千多年来,一直有以汉朝文明为基型所镕铸出的汉族,继续与内部及周围的异族交通,绵延扩大与发展。 汉朝是中国史上的一大分野。之前以分立的封建诸国为常态,之后则摆荡于统一及分裂之中。到了宋朝以下,更以统一为常态。前代持大汉民族主义的史学家,往往较忽视了中国史不断融入异族血统与文化这一事实。但是我们今天由另一个角度来看的时候,汉文明显然是一再地建国立国,垮了之后再融入新的因素,再重新建国与立国。不仅如此,各朝代一百多年后往往中衰,有赖中兴与转型。在这意义上来讲,其实中华民国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亦很可能继承了汉文明传统的建国与立国方式,一方面必须复兴传统华夏文明,一方面必须吸收新的外在优秀(胡人、西方)文明。中国历朝历代,一旦当政者无法复兴、吸收、维系乃至顺利转型的时候就垮了,但垮了之后又将重新建立。华夏文明一再一再地死而复生,这是很特别的一件事,像一种不死鸟,成为人类历史上延续性最强的文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