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评论杂谈 >

【杨朝明】弘扬传统文化应着眼于筑牢民族根基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儒家网 杨朝明 参加讨论
杨朝明

    作者简介:杨朝明,汉族, 1962年生于山东梁山,现为孔子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先后在曲阜师范大学、华中师大、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历任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院长、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杨朝明一直致力于孔子和儒学思想等传统文化的研究,先后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山东省古籍整理与研究规划项目10余项,多次获奖。
    

    弘扬传统文化应着眼于筑牢民族根基
    作者;杨朝明
    来源:中国山东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正月初九甲子
              耶稣2017年2月6日
    
    中国山东网2月6日讯 (记者 马文文) 2017年山东省“两会”期间,山东省政协委员、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在接受中国山东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一项事关全局的系统工程,山东作为文化大省,应提高认识,加大力度,从培育和树立文化信仰与价值追求的出发,着眼于筑牢中华民族的深厚根基,认清根脉,把握精髓,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继续“走在前面”。
    认清中华文化的整体性与统一性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此前数千年历史文化的高度凝结。” 杨朝明表示, 以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中华智慧,其产生和形成有广阔的文化背景,了解孔子儒学的“集大成”意义,理解它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层关系,才能更好地进行时代性转化与发展。
    杨朝明认为,必须从中华文化的整体性与统一性出发,全面准确地理解各区域文化、诸子文化的关系,正确处理儒学与诸子、儒学与佛学和道教的关系,统观全局,把握大体。
    弄清传统文化的关键内容是什么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系统工程,明晰传统文化的关键内容,才能找到撬动系统的支点。” 杨朝明举例道,中国文化重“道”,“道前定而不穷”,人们通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力量需要方向”。文化应该面对生命的世界,而不是物象的世界。中国文化是有机的生命体,我们要了解它的魂魄是什么。文化有不同层级,深层的观念文化决定着表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观念的文化是信仰与信念,是道德与价值,弘扬传统文化的核心与关键,在于穿越纷杂的外部形式,洞达本质,明辨是非,知荣辱,懂审美。只有如此,行动才有指南,才能传承中国精神,熏育中国气质,才不至于“魂不附体”。
    谁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关键主体
    杨朝明表示,中国传统上“以吏为师”,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在“官”,价值体系的落地要有科学有效的教育体系。主导者在干部,主场在学校。如果讲经济是国家硬实力的核心,那么提升软实力的支点则在于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完备。
    孔子说“冢宰之官以成道”,信仰与价值观的建立,社会管理群体起决定作用。孔子说“为政以德”“政者正也”,《说文》曰“君,尊也”,中国君子文化把“尊贵者”与“高尚者”进行联接或一体化,格外重视为政者的表率作用,是传统政治思想的特点,是古代管理哲学的精髓。因为责任大,所以要求高;既然是尊贵的人,就应该是高尚的人。可见,官德教育极其重要,政德教育大有可为。
    杨朝明认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中华民族复兴的序曲应该首先在学校奏响。他指出,用什么奠定青年学子的生命底色,关乎中华文明标杆的树立,决定着国家文化的品质与境界。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学校教育要有主导,要立足于系统构建,要呈联动之势。技能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修身,就无法培育“工匠精神”。高校要服务社会,更应该引领社会;要有世界眼光,更不可缺少中国意识。
    文化发展既要“登峰”又要“落地”
    怎么来弘扬传统文化?对此杨朝明也思考了很多。他认为,弘扬传统文化要坚定文化自信,需要理性认知影响文化自信的制约因素。比如学术研究与考古材料都证实,尧舜以来尤其三代文明已有较高的发展水准,“百家争鸣”只是对历史文化的继承、总结与反思;近代中国落后挨打,极尽屈辱,在反思落后原因的时候,不少人迁怒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强化或放大了对传统文化负面影响的认识;先秦时期儒学带有明显的“德性色彩”,而秦汉以至清朝的“帝制时代”则染上了显著的“威权色彩”,近代以来反思儒学,持“保守”立场的人多看到了儒学的真精神,持“激进”立场的人则更多看到了作为“封建专制灵魂”的那个“偶像的权威”。在新旧文化交汇、中西文化碰撞的夹缝中,许许多多的人难免带有文化转型时期的人格特征。了解这些才能讲清楚“学术的中国”和“理论的中国”;讲清楚“历史的中国”与“现在的中国”。
    杨朝明说,信仰与价值的树立要通过生活的细节来“落地”,但文化普及不能形式化、表面化,更不可世俗化、功利化。只有当文化经典开始润养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从中切实受益,分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文化自信才会本能地树立起来。儒学真精神源于生活,本于人性与人心,基于生命面向生活的思考。因此,在加大学术研究引领的同时,应切实思考怎样“润物细无声”地浸人的心灵。
    文明互鉴必须充分把握话语权
    杨朝明表示,弘扬传统文化,要善于采撷人性中最容易引起共鸣的东西为我所用,以达到最好的对外宣传效果。中华经典之所以经久不衰,跨越时空,穿越千年,在于它的雅致精确,将人性中最容易引起共鸣的东西表达充分到位,比如信念与追求,比如对真善美的渴望,比如对和谐人际关系的向往。我们应该沉下心来,首先搞明白,然后讲清楚;先消化汲取营养,然后对外传播。就中国文化的现状而言,“认识自我”甚至比“介绍自我”显得更为紧要。如果没有文化自知,缺少文化自信,就无法赢得理解与尊重,就只会理论漂浮,思想缺钙,不接地气。
    杨朝明指出,“文化走出去”或“文明对话”的过程,也是自觉觉他、自信并赢得信任的过程。要把握充分的话话权,首先要具备足够的对话能力,否则“对话”就缺乏主动,就不能主导与引领。在不同语系表达的转化过程中,意韵的相应与内心的共鸣更容易增强认知与认同,产生理解与向往。有了自知与自信,然后以活生生、富有温度、人人能知能行的语言将哲理表达到位,对话的吸引力也许会有本质的提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