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评论杂谈 >

【余觉中】《孝经》起源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儒家网 余觉中 参加讨论
余觉中

    作者简介:余觉中,名小华,字继槐,一九六〇年出生于浙江天台。原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后辞去教职,专心致力于在当今社会恢复孟子后失落、清代大儒刘止唐先生中兴的孔孟大道圣学,2006年创办广慧书院,后改为中和书塾。归心于川西夫子刘止唐先生,承续止唐先生所创槐轩之学,十多年来坚持“以光复圣学为己任,以中庸之道为行持,以尽性立命为目标,以育人弘道为核心”,研习传扬中国传统文化,并先后编著《做人之道》、《圣学梯航》、《万世师表——孔子生平事迹》、《中华经典选粹讲记》、《大道经论选》、《中国文化精神》、《孝经讲记》、《下学梯航讲记》、《学书悟道记》、《中庸通讲》、《论语通讲》、《大学通讲》等三十来种。
    

    《孝经》起源
    作者;余觉中
    来源:作者授权儒家网发表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九月廿九日甲申
               耶稣2016年10月29日
    
    《孝经》在六经之外,可是对我们文化的影响,不低于六经。如果要在我们传统的经典里面,找出一部字数最少,文字最浅显,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经,无疑就是这部《孝经》。从字数来说,这一部经一共1800多字,我们现在写论文,动不动就几千甚至几万;从语言角度来讲,它远远比其它的五经,表面要好懂得多,可是只是表面好理解,它的内涵,它的义理,却非常非常之深。
    《孝经》是夫子在晚年跟曾子讲的一部经,可以说,夫子把做人的最精要道理都压缩在这部经里,所以,从某种角度说这部经也是最难懂的。如果它不难懂,我们历代以来,尤其是近代,对这部经的争议就不会那么多,如果说六经里被反对最多一部经,也是这部,它既是影响最大的,也是遭受非议最多的经。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就像《红楼梦》,全世界那么多专家专门花一辈子去研究它,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莫衷一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它的内涵太深了。如果是一个很粗浅的东西,大家一看就明白它是什么了。所以凡是一个东西,有两个极端的异解,那说明这个东西是很深的。
    我们先讲讲,《孝经》是怎么来的。对这一问题,我们的先儒有一些主要的观点,比如说是孔子做的;也有说孔子说,曾子记;也有说,孔子做,曾子的弟子整理的,孔子跟曾子说,曾子的弟子整理的;也有甚至说是汉儒伪造的,到现在也没有定论。因为我们从现有的这些数据去考证这样的一个事情,实际上是很难考证到位的。尤其是我们清代以后,对我们的过去的经典,这个疑古之风大盛,有许多书,甚至很传统的很经典的这些主要的书,都被认为是伪书。这个清代是很重考据的,如果看他们写的东西,我们现代的人很容易去相信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一些问题,就是我们这个文化,断代太久太久,我们今人的一些根本的理念,实际上都是错误的,因为我们根本的观念跟古人已经不一样了,所以在看待古书的时候,无论是对他的义理,还是他的外在表现形式,我们都有不同的看法。尤其是我们近现代,受西方文化的洗脑,更是有自以为是的人,提出实际上不一定符合史实的种种看法。对这些问题,我们怎么去解决?实际上首先我们要通过学习,把经文的义理,给它搞明白,这个大的义理搞明白了,其它的有些事情,可能你不用怎么去考证,它自然就解了。如果这个地方,我们对古人说的真正的含义并不了解,尽在这些皮毛上考证来考证去,肯定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个笔墨官司,再打一万年也打不完。
    那么我们从经文本身来看,这个“仲尼居,曾子侍。”开篇就讲了,他们师徒两个人有一天在一块,然后孔子提出一个孝的问题,考了考曾子,问他懂不懂,他不懂,然后就给他讲这个孝。后面引用的,主要的都是孔子的话。所以,《孝经》是谁做的?无疑就是孔子做的。但是我们现在,就是有这种著作权的观念,我们现在说,某本书是谁写的,也就是他亲笔写的。那么古人,过去是圣人,尤其是这个夫子,是“述而不作”,他是去传承上古的大道文化,并没有别出心裁提出自己的什么理论。在这点上,东西方文化差异很大,我们的文化是讲传承的,一代一代圣圣相传的道理,哪有你发明的地方?你创造什么呀?你要是所讲的这些道理不合古圣的道理,你就走向异端。所以我们这个文化的道理是需要传承的,由老师传承给弟子,弟子听话,去继承它,去践行它。所以我们的这个文化,并不是探求未知,而是让你去认同证悟已知。这个大的问题不解决,我们对东西文化的两种表现形态根本就不明白。
    西方人的科学是以探求未知为目的,谁能够发现新的道理,谁就最了不起的,所以要鼓励独创,老师跟学生是平等的。所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还有“探求未知”。钱学森提出一个问题: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这种创新的人才?实际上这个问题,应当是两种文化的价值理念根本上不同所造成的。因为我们这个文化,其价值是放在人本位上的,就是你做的一切学问,真正的价值在于这些学问能够回归到人生上来,能够使你身心健康,摆脱烦恼,走向康乐,这是真学问。假如说,我们把一生的努力都放在探求外在的未知上,而我们的生命质量越来越差,身心状态越来越糟,那就变成假学问了,这个学问就没有意义了,离开人所做的学问也可以讲这个学问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这个文化不讲什么成功,所谓成功是把外在的目标当目标,把功当目标了,你去成那个功。我们的文化不讲这个成功,要讲成人,把这个人做好,这不是很大的一个价值理念的不同吗?
    可是近来,因为中国文化的这种成人的学问传承,由于教育失教太久,这种失教还并不是近百年的事情,差不多从孟子以后,整个本民族是大大的失教。因而,异端邪说风起,真正的圣人的中庸之道,越来越被越少的人所知道了。我们现在的这种生存的这种方式,我们的价值理念,跟西方人实际上已经很相近了。可是我们是东方人,我们的血液里面还是流淌着我们先贤的文化因子,所以,要我们完全变成西方人,也是很难做得到的,哪怕我们表面学他们科学,学了一百多年了,可是我们的根深蒂固的一些理念,还是没有被改变,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所以,这种在骨子里面的一种文化,导致了我们现在学西方学科学也学不了,学的是表面。西方的这种科学精神,它的科学之道,我们根本就没有学到。所以你追在它后面学科学,想超过他,也是很难的。
    上礼拜天我到南开大学,拜访了南开大学已经退休的一位化学教授,因为他过去出过国,对于西方的教育比较了解,在谈话当中,他实际上把钱学森的这个问题解开了。比如,我们现在带研究生,你怎么带法?这个教授让学生做的课题,一般来说都是教授熟悉的,因为他熟悉,他才可以指导学生,那么学生做这个课题遇到问题怎么办?他必须去找这个教授去指导,在我们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在美国情况就不一样,这个教授他指导的课题,可能是他自己一无所知的,学生不知怎么做了,如果要找老师的话,这个老师首先问,你觉得应该怎么办?那么,这个学生他可能就会说,我会试试变种方法,这条路走不通,我会试试走那条路,这个教授一听,然后他可能会出个点子,你刚才说的某一种做法,可能行得通,你去试试看,他是这样的去指导的。用他们的话说,如果说这个事情已经知道了,我要他研究什么呀,研究就是研究未知的呀,人家这种才是真正的科学的精神,就是这个学生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接受知识,接受知识的目的也是在于你有本领去探求未知,他的重点是放在求未知上。学生的理念,老师的理念,全部在这点上是认同的。所以,学生做不出成果了,没有人去埋怨老师的,只是他自己的问题。还有这种科研经费,你说你的研究就一定成功吗?不见得,但是他有大量这种的资金,科研经费,如果给他了,全部耗完了,还没有出来,那是很正常,他想做还可以继续做,可是在中国行不行呢?你的钱不知搞到哪里去了,还想要钱?又没这个学制,他们的博士是七年,就是有很长时间给你示范,没问题。而我们的学制是定的,在有限的时间内,你如果不搞出名堂来,你毕不了业。种种的这种理念跟它这个制度是配套的,人家的这种价值观,他的这种整个的制度,他就是适合于搞科学的。而我们,在我们的这个文化里面,我们最擅长的,最要我们做的,我们没有去做,恰恰要学别人,结果学不像。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各有特点,你不能说哪个好哪个坏,各有特点。在我们自己你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你去接受什么文化,你可能就会方便些,讲的是这个道理。
    所以在我们这个早期,没有著作权一说,比如《论语》,他不是孔子写下来的,包括佛经也是,耶稣的讲的,他只是把自己证悟的人生的道理,讲给需要听的人听,总有些弟子会觉得对自己的人生有启发,把老师的话给记录下来,然后记录下来的这些话,可能会对别的人有帮助,他就能够传开来。那么,你说佛经的作者是谁?这个《论语》的作者是谁?这种思想,或者他讲述的一种方式方法,这是老师传下来的,这个著作权就是老师的,可是真正把他形成文字的,不见得就是老师自己,可能是学生。那如果用我们现在这种著作权的概念要署名的话,他可能是属于什么合著了。所以这个道的传承跟我们现在,一种私有观念的那种文化,这种学问,他是两个概念,你现在拿私有的这种观念去套过去的这种经典,它说不通。
    我写过一本《学书悟道记》,把历年我拜访我的书法老师,他跟我讲的一些书道,我每次回来,我都给他记录下来,后来写文章时候,给他放到文章里面。那这些话,我当时没带录音,他讲了以后,我听到有启悟,然后回家的时候,就把听到主要的东西,我给他用我自己的文字,给他记录下来。好了,然后这些话,有著作权的话,是谁啊?这个意思我肯定不会去妄造老师的这个意思,但是他是口语讲的,我又给他落到了笔头上来,那肯定在语言表达上不太一样,详略也有取舍。所以,过去的这些古书呀,它们都是这样流传下来的。你说《黄帝内经》是黄帝写的,那是他一字一字的这样写的?他不是那个概念。真正的这个部经的形成,他可能就在战国时期最后形成的,但是这种理念,对于自然,对人体的这种认识,他可不是后人,这个浅薄之辈,能够造出来的,不可能。所以,这个道的东西,他是一种境界,他是需要这种传承,这种传承的方式,它有它的一种方式,这个地方如果理解了,我们对于后来讲过去的这个伪书那个伪书,我们就明白了他们这样说的问题在哪里。
    那么实际也证明,由于出土的文物的展现,前人所说的尤其清代说的好多伪书啊,发现出土的里都有,不攻自破了。所以,夫子啊,他信而好古,我们现在后人啊,很难做得到。那么古人的这个,尤其是这些很有文化的人,他的道德修养很高,一个能潜心去学圣人的人,他怎么会有像我们这种,好像为了求名求利去捏造这些经典呢?那做不出来。所以,这些地方,我们现在很容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那么,一个比较合乎情理的说法,说《孝经》呢,是孔子一个字一个字写下来的,这显然并不太合理,因为呢,里面还有曾子,这个曾子,他是孔子的弟子曾参,加一个子字,是学生对他的尊称。所以呢,整理这部经,比较合理的推测是孔子跟曾子讲孝道了,为什么跟曾子讲孝道呢?因为在孔门里面,这个天性至纯,自然很孝,这个悟性特别好,不用讲,就能比较明白的,你像这个颜回、闵子骞、冉雍仲弓,你像这些弟子,可能不用怎么跟他说孝,他自然就很明白,那么其它的好多弟子啊,可能对于这个孝,领会得也并不太深,做得也并不太好。但其它弟子中这个曾子,他是踏踏实实的行孝,他的孝行是很感人的,但是他对这个孝的道理呢,也不见得认识得太深,所以呢,这个因缘就促使了夫子给他讲《孝经》。
    那么我们可以想见,这个夫子给他讲了孝道以后,曾子听了是非常受用的,所以给他记录下来,那记录下来就像我们现在一样,就发表流通了,有可能是他自己修持用的,然后呢,这些道理,可能在曾子教他的学生的时候,也把他拿出来教一下,这就开始一代代传了,然后这些学生,在曾子教他们的时候,可能把这些孔子所说的话,给它进行整理,比较有条理性,然后这些学生,可能曾子不在了以后,再进行整理,把文字啊,篇章啊,可能给他完善一下,这是有可能的。可是他本身的道理,在这个孔门的弟子里面,谁都不敢随便去捏造的。
    然后说汉儒假造的,这个完全讲不通,因为,当时最迟在公元前241年,当时战国产生了一部影响很大的书,叫《吕氏春秋》,这本书在公元前241年已经出来了,在《吕氏春秋》这本书里面就有引用《孝经》的话,而且他题目就直接用孝经这个字。
    因为这个六经的“经”字是后人给他加上去,他本来没有这个经字,但是这个《孝经》,一开始就有这个“经”。那么这个经是什么意思?经典的意思就是常也,法也,就是这种常道常法,叫经。这个孝道,他是一个道,成人、齐家、治天下,都是一以贯之的。这个《大学》里面讲的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修身为本”,那么,修身为本,修的,用什么东西修的这个身?《孝经》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就是这个修身要以孝为本,以孝为本就是《孝经》的一种主旨。所以,整部《孝经》,因为它是讲的一种孝道的道理,行孝的方法,而且里面又讲到,这个孝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之经也,所以取了这个经,这是讲这个题目,跟这个书的来源。
    下面呢,我们讲讲这个争议问题。这个讲争议呢,还要涉及一个版本的问题。我们现在一般通用本,都是十八章,这个十八章版本,叫今文《孝经》。什么叫今文呢?今文是相对古文而言,但是这个今文古文,不是说我们现在白话文跟古代的那个文言文,不是这个概念。因为这个《孝经》,我们讲了至少在战国晚期,他肯定是已经形成文字了,但不久以后,碰到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个《孝经》也在焚烧之列,因此,他等于是消失了。可是有一个人,河间人,叫颜芝的人,这个人啊,他偷偷的把《孝经》给藏起来了,没有烧,他有个儿子,叫严贞,在汉初的时候,到汉惠帝的时候,汉高祖以后就是惠帝,这是西汉出年的时候。当时禁书已经解禁了,他才给它献出来。所以,献出来的这本,我们知道当时,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这个各国的文字不统一,当时秦国用的文字叫大篆,也叫籀[zhòu]文,而其它六国的文字都不一样,统称为古文,也叫蝌蚪文。因为我们先秦的好多经典都是用古文写的,可是到秦代,他统一这个文字,叫丞相李斯,我们知道,以小篆作为标准的字体,慢慢的又发展成隶书。那么,这个颜芝藏起来的这本到汉代献出来的时候,他已经是用小篆,或者已经用隶书,已经改为当时的现代文字,叫今文。所以这个十八章的《孝经》,被称为今文《孝经》。
    后来到汉武帝的时候,当时鲁恭王,拆了孔子的旧宅,想扩建学宫,结果发现在墙壁里面也是藏了一些书,有《尚书》啊、《论语》啊、《礼记》啊,还有《孝经》。据说当时拆墙的时候,闻到钟鼓琴瑟之音,他不敢拆了。因为在里面挖出来书,是用当时六国的文字写的,就是蝌蚪文,当时一般人已经不会认了,所以这个《孝经》叫古文《孝经》。
    当时也是孔子的一个后代,大学者,叫孔安国。他就感到在外面流传的今文啊,可能在流传传承的过程中有些词句已经混乱了,然后,当时给今文、古文做注的,最早,他叫郑氏注。对于这个郑氏是谁,学术界也有争议,我们知道汉代有位大学问家,注《五经》很著名的,叫郑玄,当时只说是郑氏,但是不是郑玄,有些学者怀疑,为什么怀疑?觉得他这个注《孝经》的风格,好想跟注别的不一样。也有学者认为这个郑氏是郑玄的孙子郑小同等等,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就是郑玄注的,现在没有定论。那么,孔安国就觉得,当时的今文《孝经》,许多解释也不对,文字也错乱,所以他得到这个古文《孝经》以后,他也给他做注做传,后来把这本献给国家。
    刘向是一个大学者,参照古文跟今文两个版本《孝经》,整理成为十八章《孝经》。我们现在传下来这个今文《孝经》,就是刘向整理的《孝经》。到了梁代,因为世乱,古文《孝经》就亡失了。到隋代的时候,一个河间人王劭,突然发现了孔安国注的《孝经》,把他献给当时的大学者刘炫。刘炫在孔安国的注的基础上,给它做了解释,这本书叫《孝经述议》。不过,当时隋代就有学者怀疑,这个《孝经述议》是刘炫自己伪造的,因为当时主要流行的是今文《孝经》,他突然出来这么一本,一般学者都不相信。但现在又有好多学者觉得,整个文看了以后不可能伪造,因为里面对孔安国的好多观点,有一些词,错误点等,他都提出不同的看法。
    到了唐代的时候,唐玄宗对《孝经》非常重视,因为当时古注可能有百来家,比较乱,他就把这个今文跟古文的《孝经》,让全国的一些特别有名的学者来议,怎么去取舍。他自己参照了各种注,重新出了一本,这就是《御注孝经》,前后整理过两次,后来刻成了石经,这个石经估计现在还在西安的碑林。唐玄宗御注一出来以后,郑氏注跟孔注的这个《孝经》全部都亡失了,大家都不用了,废弃了,所以,在五代的时候已经没有了。
    但是很奇妙的是,就是这两个注的《孝经》,我们现在还能见得着。这要谢谢日本人。可能是在梁武帝的时候,《孝经》就传到日本去了。日本人对文化的尊重、保护,我看可能还是要超过我们。日本人得到《孝经》以后,对它的这种重视跟弘扬程度,可能比起我们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我们的文化里面,《孝经》也是历代受统治阶级的推崇的。汉文帝的时候,就专门设立《孝经》博士,专门教授。到宣帝的时候,在地方各个学校都要学,相当于我们现在小学课本似的。各个朝代几乎对《孝经》没有不重视的。到明清后来的科举考试,都要考它。那么日本人也是如此,他们开学典礼的时候,还要跪拜《孝经》,还要念《孝经》。
    后来,因为我们自己的本国古注的《孝经》已经没有了,当时有人去日本用心查访,看看日本人有没有。实际上更早的时候在北宋初年,日本有个高僧叫奝[diāo]然,当时就把郑注的《孝经》带回到中国,但是后来到北宋末年就又亡失了。后来,1731年,当时日本有个学者叫太宰纯,他在日本发现了有孔安国注的古文《孝经》,然后他还参考了别的种种版本,整理了一个课程,大概1742年有人就发现了他整理的,因而,消失了一千多年的《孝经》版本就又出来了。还有一个日本人,叫冈田挺之,他也刻过一本,他刻的是从唐代魏征编撰的,叫做《群书治要》,但这本书在中国也已经见不着了,但日本人还有,《群书治要》里面收录了《孝经》,这个孝经是郑注的《孝经》。后来,一个古文、一个今文都从日本那发现了,带回中国以后,中国好多学者不承认,觉得都是日本人假造的,但是实际上后来发现,是真的,有学者经过考证以后,尤其是在这个书后来也到中国来了,一看果然如此。
    整个《孝经》的流传非常曲折,就有点像我们中国文化的命运。这个道,有时候突然消失了,有时候又突然出现了。圣人这个教化,他讲的是万古不变的理,那我们每一个时代的人,不见得大家都能认同他,不认同的时候,我们就会背离这个圣道,背离圣道的结果是我们人类吃苦,道德沦丧,遭受各种各样的磨难与痛苦,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又会生出来要求道,这个时候道又下来了。所以这可能也是一种自然的事情,尤其是像《孝经》这样的一部经,他讲的是我们文化根本的根本,但是这个根本的根本又不是虚悬的一种理论。孝是落实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上来,因为没有一个人是没有父母的,而真正的就是我们做儿子做得很开心的,太少太少了,做子女的,跟父母的关系非常融洽的是极其少的。所以,这个至深的道理,它又体现在最平常的生活当中,那么,我们对这个东西怎么去认识它,怎么去践行它,这可能成为我们文化的最大的一个问题。
    古人因为版本的不同存在争议,实际上版本不同,内容上没有太大的区别。章数有所区别,古文是二十二章,今文是十八章,但因为有些分章分法不一样,古文章有些可能把一章分为好几章,内容没有区别。只有古文章中有一章叫“闺门章”,这章今文是没有的。后来唐玄宗决定不下哪个好,叫大臣们商议,最后他还是选择今文章,因为今文章里面没有这一章,而且这个通行的时间比较久一点,所以御注的《孝经》是以今文为主的,其它有个别的一些词不太一样,基本的内涵道理,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学者们在这上面争论花了太多的时间,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必要。我们现在古文《孝经》跟今文《孝经》都能见得到。
    我在第一次编的《做人之道》的后面用的是古文的《孝经》,你们可以去对照一下,没有太大的区别。我这一次编的,是用的今文《孝经》。那么,我刚才讲了,这个《孝经》里面的道,太深太深了,所以,我们后人在对孝的这个问题的认识上,不要说我们一般人不可能理解,你看曾子他都不懂,所以,夫子专门给他讲。我们的修养、境界跟曾子差多远,他都不能理解,我们能理解吗?所以,一般人对于这个孝,尤其是近代受西方这种文化的影响下,五四运动,有一些特别激进的一些人,对于这个孝口诛笔伐。他们认为这个孝,是培养顺民,制造顺民的大功臣,认为孝实际上是忠,是为统治阶级培养奴才的,这是一般人的一种看法。
    他们这样讲,我们就毫不奇怪了,两种文化的根本差别非常大,所以对这个的看法完全相反,不难理解。不要说他们,就讲朱子——朱熹这位宋代的大儒,朱子天分高,非常勤奋,他对于孔孟之道的维护,以及他对于这个经书的阐释所达到的深度,是很值得我们敬仰的一位先贤,他是一位大贤,但这个大贤跟圣人还是有境界的差别的,如果没有差别,他完全能领会这些圣人,那只有他成为圣人了,否则是不可能的。正因为有这样的一种差别,所以朱子一方面对我们的这个文化的一种介绍,尤其是到宋代的时候,我们这个文化的主流文化,就孔孟之道,已经是衰竭到触目惊心的地步。因为这个大道从孟子衰竭以后,有这个三教出来,来维持这个大道,但是三教既有统一又有纷争,因此对于整个文化的发展,既有推动作用,又有阻碍作用。当每一家都觉得自己对,去攻击对方破坏对方的时候,这就会导致文化的混乱甚至倒退。所以在当时的这种文化格局下,这个宋儒起来,要回归孔孟之道,精神非常可嘉。因为当时宗教已经有点膨胀,影响到整个的国力,所以韩愈掀起来,接着宋儒从理上,进一步说明,所以这是有很大功绩的。
    可是我们知道,他把《礼记》里面的一篇编出来当“四书”的这个《大学》,这个从二程开始到朱子都给它重新改编了。他为什么改编?他不是有意要歪曲破坏它。就是因为孔孟之道这种大道,当时已经没有圣师的传承,没有圣师的传承,那么,他自己又有那个心,而且又有那么高的天分,所以他把从孟子以后失传的,存心养性,怎么养浩然之气的这种心法,似乎从佛教的禅宗里面找到了。至少从周濂溪,就是周敦颐,从海严和尚那得到以后,传承下来,成为理学创建的一个重要的一个基础支柱。因为从那以后,读书人他们开始了半天打坐,半天读书,在过去的读书人,没有这种说法。正因为有了打坐的训练,人心能静下来,所以他对经文的形而上的领悟,就要超越了汉唐的这些学者,能够把我们中国文化的那种超越性的一面,展示出来。尤其是儒,当这个孔孟的心法失传以后,都被宗教界人看不起,觉得很卑微,很现实,很功利,实际上这都是对我们的传统文化的一种极大的误解,这个误解也是情有可原。因为缺乏师传以后,这个东西断绝了。
    所以,这个宋儒,他又想确立中国文化的正统地位,要回到孔孟之道上来,一方面因为缺乏这个圣师的传承,他自己的修持并不是按圣道的修持一步步上来的,而这种客观的说,他是嫁接儒跟佛的一种修法。所以这个地方就产生了理学的一种特殊的一种文化现象,这个好处跟这个缺陷也是这样产生的。
    那么,对于这个宋儒,就是朱子他们解释《大学》,他为什么要去改编它?就是因为,他对于这个大学之道的这个认识,并不是原本的孔孟之道的一种认识,因此他觉得有一些错解了,前后的位置颠倒了,尤其是丢失了,所以他要补过,前后的位置给他重新调整了,他是好心做这样一些事,因为经过他调整以后,大家一看,确实是比较有条理。所以,到后来,我们整个《四书》,作为这个科考的标准书,这个经典都是用朱子的这种思想来的。
    但是这个里面就是,圣贤之道,如果说有一些地方跟他的认知不和的话,你把这个经文变了条,让后人,真正的这个道是什么,很难去悟,所以这种擅自改动经书的做法,一直不为后人所称道的,很多人对此大为诟病。所以,我们以后在对待经文的时候要注意。因为有时候我们在一定的境界内,对这个经文这样的说法不理解,这是很正常的,但是你不能认为,你的理解就肯定对。当然也不是说,古书留下来的文字都对,因为在流传的过程当中,他确实会产生抄写等等的一些错误,但是这种必要的一种尊重,绝对是要的。
    朱子对《大学》是这么做的,他对《孝经》也是这么做的。首先,他不觉得这是夫子做的,不是全部是夫子讲的。而且他认为古文《孝经》的前面七章相当于我们今文《孝经》的前面的六章,是夫子讲的,后面的不是,把它整理成传,就像整理《大学》似的。当然《大学》的那个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前面一段是夫子那传承下来的,下面是曾子解释的,那个一般都公认是对的。但是他把这个《孝经》也这样整理(据说他还把经文有两百多个字给他删掉了),他觉得不合理,给他删掉了,所以这个做法一直是受诟病的。因为他对于这个《孝经》不太重视,所以在他的整个传承系统里面,这些弟子们对《孝经》,也往往是另有看法。所以从这里面也就可以看出,像朱子这么一位大贤,真正的对《孝经》说要领会得很到位,都是很难的。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这个中国人的这种生活的这种状态,跟过去的这种以农耕为主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现在我们差不多都在城市生活了,所以这种家庭的这种观念,实际上自然就要淡薄得多,我们好多人都是不跟家人在一块生活的,所以,从这个角度你再去谈这个孝道,更不容易为一般人所理解了。
    可是,我们这个夫子所讲的这个孝,他是一个道,孝道,孝道,他是一个道,道是什么意思呢?这个道是人人要走,人人可走,而且你走不好,人生就会出问题的,这个叫道。因此这个孝道,并不是说,某一种特定的一种生活方式你需要它,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就不需要它。或者说我们东方人比较适合它,西方人就不需要了,不是的,那就不叫道。这个孝道,孝道,就是这个孝的内涵是个道,而这个内涵,因为我们受了历代的,有些是统治阶级有意歪曲的,有些是无意歪曲的,有些是先儒们没有讲清楚的,所以,让我们对这个孝实际上我们有了种种的一种误解,因此我们对孝反感,并不是对孝道反感,如果说把孝道讲出来应当每一个人都能够接受,能够理解的。就是我们把孝看成什么呢?就是宋代以后的一种比较流行的对孝的一种看法,说什么呢,“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等等,把这种一味的听话,看成是孝道了。而这样的话,我们每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都会当孩子的,发现这个东西在生活当中很难实现,但是你说这是圣人教的,我必须要这样,不这样觉得违背圣人的教诲,违背经典,要这样呢,我们这个情感上又受不了,你说这人多痛苦啊!而真正的道是什么啊?道就是你按它去做,你就能得到快乐,得到自在,你违背它你才难受呢,这个叫道啊,是吧。所以,这个是个大问题,所以这个问题,我们怎么把对于孝,实际上包括对所有的这个文化,这种歪曲,这种观念,给它纠正过来,当人们对它有了正确的认识的时候,那么,我们去行孝,他就是一种真正的快乐,任何人,都是一样的。
    这个经文讲的是非常全面的,就是不同的人,你怎么去行孝,这个孝道是一个道,但是不同的人,你表现孝的这种方式会不一样,他一章一章的讲得都是很清楚的,他有什么样的功用。我们说这个《孝经》它虽然短,虽然在六经之外,可是因为它讲的是我们文化的根,是夫子在晚年拿它来统摄一切道理的一部经,实际上它对这个世道人心的这种作用是非常大的,也就是说我们要修身离不开这个孝,要治国、齐家,他也离不开这个孝,就是一以贯之的。所以它肯定产生的这个影响会非常远,非常深。
    那么,体现出来,这就是孝的一种功用。我们比较著名的,过去编有这个《二十四孝》,从这个尧,这个大舜开始,历代的行孝很突出的一种事例,编出二十四个例子。那么对于这本书,我们后人反感的很多,有些例子认为不合人道,很极端等等。这个《孝经》里面,讲这个孝能够“光于四海”,能够“通于神灵”,我们对于这些,就是人,过去讲,诚则灵,就是诚了以后,产生的一种身心的一种很异常的一种变化,我们现代人是基本上是不能去接受的。因为我们这个人啊,心跟这个身,在本质上是一体的,所以我们这个心灵的变化会导致于我们身体的变化。但是我们一般人,因为心不诚,这个心是散乱的,心没有多大的力量,所以,他改变我们自己跟改变别人,他没有太大的、明显的一种效果,因此,对于某一些人产生的,尤其是古人,因为这个至孝以后产生的一种,我们现在说很神奇,这种现象,我们现在多半不能接受,这也是很正常的。
    一个人,你信什么不信什么,完全是个境界的问题,一个小蚂蚁,它能够相信我们人的这种生活、思维吗?他是很难想象得到的,只有你差不多是个人,跟你讲人是怎么样的,人能够做什么,你才能相信。那么我们虽然是人,可是我们境界的差异,有时甚至超过动物跟人之间的这种差异,也就是我们这个心灵,我们上次讲过,人是得天地的中气而生的,我们的心直接是,这个根是扎在这个道上,扎在宇宙的根源上的,所以人能够成圣。那么人跟天如果果然能够合一的话,人的这种能力就跟天一样大,所以,人的能力是无限的,作为有限,是因为,我们开发自己的这种心灵是有限的。所以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碰到在很紧急的状态下人的这种潜能,有时候发挥到不可思议的地步,这生活当中有时候我们还能见到,有时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有时候发生在别人身上。所以这些东西呢,他并不是我们,因为我们不相信,然后呢,就一味的斥之为迷信、荒诞,不是那么回事。所以这个孝的这个道理啊,并不能通过这种说服去让人明白,不可能。孝的道理,只有通过去行孝以后才能明白。
    怎么去认识这个孝,它对于我们的人生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它对于我们整个世界和平又会起什么作用?我们通过学习以后,如果说,真正的有一种真切的认识,我们肯定会改善自己,也会改善整个世界。
    这些具体的道理,我们下一次开始,通过经文的分析,一句一句的我们去学习,看看我们过去的哪些观念是有问题的,我们过去的哪些做法是有问题的,我们这样一边学一边去做,这样才能把这个《孝经》学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