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评论杂谈 >

【姚近复】端午节真的不能说快乐么?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儒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端午节真的不能说快乐么?
    作者:姚近复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首发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五月初五日壬戌
               耶稣2016年6月9日
    大概从去年开始,民间突然被“端午节不能说快乐,要说安康”的说法刷屏,乍一看好像也有理有据,所以从那一刻开始端午节安康的说法便流行了起来。
    在去年七夕节的时候我写了一篇关于节日的感情基调的一篇文章,浅显的点了一下端午节,本来打算是让大家重新来思考下自己节日的民俗,不过从效果来看并没有达到预期,所以趁着今天正好过节,重新整理一篇关于关于端午的专题。
    在进入正文之前我要强调一下,关于节日的网文太多太多,不免有一些掺杂了一些个人的情感和解读,会牵引人的思维,为了防止这个情况,我决定大面积刷一下原始的材料,尽量少用自己的观点去论述,这不免会有人让我觉得我只是文章的整理人而非撰写人,这个无所谓,只要大家能仔细思考下这个问题,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为了把问题论证清楚,我们要一点一点来了解下端午节。
    
    端午节的起源
    这个问题不用过多的赘述,因为每到节日的时候各种科普文铺天盖地,我只简单的说一下。
    端午又叫重午、重五、五月五、五月节、端阳、蒲节等等各种名字,可见这一天在我国民间的重要程度,由此也可侧面得知端午节在传统节日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一个。关于端午的起源也有很多,最流行的莫过于屈原投汨罗江,此外还有效仿勾践操演水师说、纪念伍子胥或曹娥的说法,一般都是引用民间的传说。而学界一般力图避免从这些民间传闻入手,而力图从端午的发生时间和民俗习惯来分析,所以从这方面推演出了“祭龙说”“季节适应说”“辟邪说”等,关于学界的说法是要注意的,因为这个可能更符合客观事实。
    端午节的习俗
    前文说过,端午节在传统节日里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这点在今天南方地区还有所保留,比如在江西吉安,节日莫盛于端午;北方也有一些,如吉林磐石,人们都休息一日,杀猪宰羊,设有酒宴。当然如今可能都淡化很多了.(PS:说句题外话,笔者暂居江西,本来打算好好休息睡个懒觉,结果很早就被鞭炮声吵醒了,可见对于节日的重视程度。)
    华夏是个吃货的国度,我们先从端午节的食物来看端午节。
    端午节的食物各地多有不同,从1936年的《浙江新志》来看就有粽、切鸡、绿豆糕、五黄、五烧等等,不仅品种丰富,而且花样极多。
    而同样在包邮区,江苏也不遑多让。我们来看看南通的一个民歌:端午时节忙碌人,剥粽蘸糖当早茶,苋菜落油和片粉,面筋捣蒜拌黄瓜,一方白肉连皮啖,两尾黄鱼带鳔叉,烧酒醉来何物鲜,平桥脚下买枇杷。这是何种景象,想想都很满足。除了南通外,扬州也有吃十二红的说法,想了解可以具体上网查查,我怕全贴出来我就饿了。
    说完了包邮区,说说非包邮区。在广西的贵县,把端午称作苦瓜节,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在这一天人们会把肉脍、糯米等放入苦瓜中为佳肴。除此之外,安徽芜湖以鹅为馔,辽宁铁岭等地吃粽子和凉糕,江西吉安吃粽子、馒头和面蒜等等各种民俗。
    这个话题到此为止,我写不下去了。
    
    下面说说粽子。最早粽子并不是端午的节令食物,大约在魏晋时期,粽子才确立为端午节的食物。最初粽子被叫做角黍和粽,制作也比较简单,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白莹如玉”,形状也出现了锥形和菱形。宋代加入一些果品,元明时期把包裹料从菰叶变为了箬叶,后来又出现了芦苇叶,而包的内容也多种多样,当然具体甜咸谁是正宗这个我不表态,你们先争着,我要去吃了!
    粽子属于南北方共有的食物,而吃粽子在民间的重要性也非常大,很多人都知道吃,但不知道为什么吃(白吃)。在北方如河北新河,民俗有五月五吃粽子。吃了粽子不使性子的说法;在南方如江苏苏州,则有端午弗吃粽,棉衣不可松和端午弗吃粽,死后没人送的俗谚。可见吃粽子的重要性。
    端午节的娱乐活动
     
    端午节作为一个很重大的节日,自然避免不了会有很多的娱乐活动。
    一提起娱乐活动,大家肯定先想着就是赛龙舟。民间有歌谣“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从这个歌谣中可以看到这一活动的气氛,在浙江永嘉一带人们用赛龙舟祈求赛愿。
    我这么干巴巴的说,可能很多人理解不了这个场景,那么我下面放一下具体的记载。在1933年福建的《连江县志》里有这么一段记录:五日内龙舟竞渡,原沿荆楚遗俗,连则特多流弊。城内及附城有二十二社,各造舟树帜,分派联盟,鸣钲鼓,角胜中流。健儿击楫如临敌然,不时争斗,好事者为评甲乙。膺首选者,诸同盟辄以彩币庆贺。受贺者择日请同盟社神巡行各境,銮仪卤簿,并妆饰子女于台阁上,沿途歌唱,且演剧于行台,请诸同盟父老宴饮,其费不赀。
    1927年《简阳县志》记载:濒水处或扎龙船,水手十数人左右行,摐金伐鼓,船头一人手执小旗指挥进退。划至急流,即刻纵甲鸭中流,水手泅入或沉或浮,期必得鸭而后止。先得者即燃爆竹,花红志贺欢呼之声震两岸,观者莫不代为忻喜。
    我们看上面两段记载,无不是说人们节日的喜悦之情。 
    除赛龙舟之外,这一天人们也有出门宴饮的习惯。在江苏常州一带,这个活动能持续五个月,有的乘船而游,有的在夹岸设酒宴,热闹非凡。除江苏外,北京、山东济南、河南商水、四川合川、广东阳江无一不是这个节庆的代表,人们欢天喜地,聚饮为乐,一醉方休,尽欢而散,谁还能说这个节庆不快乐呢?不过看到这些我也很心痛,我们今天的民俗丧失之严重可见一斑。
    
    除了这两个之外,我们看看文物的考察结果。根据中新社的新闻报道“敦煌研究院20日通过官方微信首次披露了一批涉及古代敦煌端午节民俗壁画及古文献,包括团粽相迎、献物致礼、赐扇、送扇、配挂咒符和香包丝带、登鸣沙山等民俗,不仅活动丰富,且有文人雅趣伴随其中,十分优雅浪漫。中新社记者梳理发现,此次面世的壁画中既有第196窟晚唐时期《双凤团扇》图,第427窟《凉国夫人浔阳翟氏供养像及侍从三身》图,第468窟中唐时期《执团扇女供养人》图,还有一些如《端午相迎书》、《贺端午献物状》、《端午造扇书》和《端午日贺扇》等涉及端午节内容的古代遗书。”
    我想从这上面也印证了端午节可没有网文形容的那么凄惨。
    诗词中的端午
    《尚书·尧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所以研究诗词也能让我们侧面了解下端午的感情基调。
    端午日赐衣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浣溪沙·端午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乙卯重五诗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李隆基
    诗序:……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凡百在会,咸可赋诗。五言纪其日端,七韵成其火数,岂独汉武之殿,盛朝士之连章。魏文之台,壮辞人之并作云尔。
    除诗词外,在其他地方也有记载,如《端午相迎书》:“喜逢嘉节,端午良辰,献续同欢,传自荆楚。但惭羁泊,何可申怀,空备团粽,幸请光临。”
    综合以上我写的所有材料,大家还会觉得端午的气氛应该很凝重么,应该不说节日快乐么?其实篇幅有限,笔者并没有收录完全所有喜庆的习俗,这一天华夏大地上的喜庆气氛远比这些多的多。
    端午节“安康”
    那么有人问了,既然如此欢乐,为什么端午节安康的说法会迅速走红?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因为目前节庆的民俗活动过于淡化还有祝福节庆的用于过于贫乏和模式化,大家突然看到了一个相对来说文雅的祝福方法都会去接受,提升自己的气质,这个可以理解,多一点的祝福语总是好的。另一方面,实事求是的说,端午其实确确实实包含了要安康的成分在里面,我简单的举几个例子。
    《礼记月令》记载:“﹝仲夏之月﹞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仲夏之月﹞君子齐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耆欲,定心气”。在这里请注意,礼记里只说了仲夏之月,但没说端午节,但因为礼记对民间影响过大,而端午在仲夏之月里,所以这个基调无形中影响到了人们。
    除去经典不说,我们看看民俗,端午节南北方有差异,在发展过程中即使有不断渗透,也会保留地域特色,但有一个主题是共同的,那就是驱邪避毒。
    民间一般认为,端午所在的五月是毒月。1934年的《奉天通志》载《盖平县志》有以下说明:盖五月属午,五日为端午,二午相属为火旺之相,过旺则为毒。辽宁新民一带认为该日为瘟神下界。
    有学者认为,这段时间恰赶上春末夏初,乍暖还寒,百虫蠢蠢欲动,疾病流行,可能某种瘟疫在这段时间给一些地区留下了恐怖的记忆和传说,所以造成了这些风气。但无论怎么说,端午的辟邪驱毒也以约定成俗的形式在全国推广开来。一般驱邪避毒有几项:
    
    1、用雄黄酒、朱砂酒等。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白蛇传》里面的描述。 
    2、用植物辟邪。如《辽县通志》里记载:以蒲艾高插檐间。山西民间亦有谚语:门口不插艾,死了变个大鳖盖。
    3、用神像、符图等驱邪。《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五月五日,朱索一色印为门户之师,以止恶气。后来民间一般挂天师像和钟馗捉鬼图来辟邪。
    
    
    4、用手工制作灵物辟邪。如长命缕(又叫续命缕,即现在俗称的五色绳,俗信系于腕部可以避免蛇伤和拔除不详)、布制灵物(如香囊即荷包,内放朱砂、雄黄等;天津地区小孩子穿五毒衣、无毒鞋等,据说可以消灾驱邪)、剪纸和折纸(不同地区风俗不同,有的地区剪“五毒”,或把剪成的五毒贴于门口,表驱毒虫;东北地区多剪为葫芦,上刻五毒,初一贴,初五扔,有扔灾的含义)、麻帚(辽宁铁岭一带用麻做扫帚将其悬于胸际或簪于珥上,表扫病)。
    5、采百草、捉蛤蟆、备午时水。采百草,合药为避瘟丹,这个作用就很明显了;捉蛤蟆更多的目的在于取蟾酥墨,据说经处理后可以消无名肿痛。另有民俗认为蛤蟆是神虫,这天怕被人捉拿,所以都躲起来了,所以民间有蛤蟆躲端午的说法;备午时水是说在午时一刻人们会将水防御瓶中,以备日后解毒之用,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个传说,是说月宫嫦娥夜间讲杵的药放在了井里和河中,用此水洗脸煮饭可以治百病。
    说句题外话,看到这可能有的朋友要问了,无论是欢乐过节还是驱邪避毒,你说的这些我作为一个当地人都不知道,你是不是忽悠我们?关于这个问题我很不愿意面对,首先对文字有质疑的可以去查,但假如文字是真的那说明了什么呢?现在是否可以切身的感觉到原来会在我们身边出现的东西现在仅能在文字中才能看到的心情了?
    
    我上面赘述了这么多,大家仔细看一看,其实基本围绕的就是一开始说的主题,驱邪避毒。说这个的意思是端午节是个重大节庆,它本身所包含的成分和节日民俗流程是非常多的,而驱邪避毒仅是这个节庆中的一项,仅此而已,不要过多的解读,这就好像华夏的元旦(即今日误叫的春节)节庆,其中有一项要放爆竹,根据传说是因为驱赶年兽,那我们难道也要为年兽的出没担忧?要为年兽吃掉的人缅怀么?笔者看自不必要。
    笔者在去年的文章里有个观点,“任何一个风俗和节日的形成绝非因一时一地一人形成,而要结合当地文化和传说,所以节日气氛并不一定相同,且据我知,多数的节日是庆祝生活的喜悦,可能节日传说会有坎坷,但最终的目的一定是要让人积极生活,快乐面对。”此时此刻,我依然保持这个观点。从我的角度来说,希望大家能看到积极的一面,多祝福人快乐吉祥,仔细想想其实“安康”的用法如“身体安康”这样的词汇,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受限的,很少有情况能用到这个词汇,不信大家可以自己去想想,一般在什么情况我们才去祝福人身体安康?笔者能想到的唯一一个不太受限的用法一般是“合家欢乐,幸福安康”,但这里面我们能看到快乐幸福还是排在前面的。虽然如此,亦不能保重所有人都是这个态度,所以安康也好,快乐也罢,把自己的心情和美好祝愿表达出来就好,不要去讨伐别人如何不正宗。最后笔者想说,与称呼相比,我们是否更大的精力应该放在应对西方快餐文明下如何保留更多的传统民俗的问题上显得更重要一点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