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是怎么过元旦佳节的? 作者:吴钩 来源:原载于“我们都爱宋朝”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十一月十四日壬午 耶稣2017年12月31日 我们现在所说的“元旦”,在1912年之前,是指农历正月初一,而不是新历的1月1日。1912年,民国政府才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而将原来的元旦改称为春节。 我今日要说的元旦,其实就是春节。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正月初一元旦是农历年的开端,也是一年当中第一个隆重的节日。 过年当然离不开年货。时序一进入腊月,宋朝人就开始准备年货了:家家户户用猪肉、羊肉、鱼肉腌制腊味;商铺“竞售锦装、新历(新年日历)、诸般大小门神、桃符、钟馗、狻猊、虎头及金彩缕花、春帖幡胜之类,为市甚盛”;小贩沿街叫卖“锡打春幡胜、百事吉斛儿”等,“以备元旦悬于门首,为新岁吉兆”。这里的门神、桃符、钟馗、狻猊、虎头、金彩缕花、春帖幡胜、百事吉斛儿,都是过年时张贴、悬挂的吉祥物。 腊月的最后一天是除夕。这一天,士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这套习俗,至今在广东潮汕一带仍得以完整保留下来:过年前,家家户户都要洒扫门庭,叫做“扫除”;都要贴门神、春联、年画;都要在除夕这天祭拜天地、社神、祖先,这叫做“团年”。 吃过年夜饭之后,宋朝的城市迎来了彻夜不眠的大年夜,“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孩子们跑到外面,绕街唱儿歌:“卖痴呆,千贯卖汝痴,万贯卖汝呆,见卖尽多送,要赊随我来。”这叫做“卖痴呆”,儿童以此相戏谑,也寄托人们希望来年变得聪明的意愿。近代广州仍有类似风俗,不过不是“卖痴呆”,而是“卖懒惰”。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今天许多地方还保留着过年放鞭炮、烟花的风俗习惯,这一风俗应该是宋代形成的,因为此时火药的技术已经很成熟,可以用来制成响亮的炮仗、璀璨的烟花,在节日里燃放,图个热闹与喜庆。宋朝的除夕之夜,要算宫禁之内的炮竹最响,“禁中爆竹山呼,闻于街巷”。皇室使用的炮仗不但响亮,造型也非常华丽,制成人物、果子的样子,甚至做成屏风,“外画钟馗捕鬼之类,内藏药线”,点燃后可连响百余声。民间市井,也是灯烛烟花“红映霄汉;爆竹鼓吹之声,喧阗彻夜”。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宋人谓之“元旦”、“元日”。这一天,市民“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家家饮宴,笑语喧哗,此杭城风俗,畴昔侈靡之习,至今不改也”;即使是生活贫困的市民,过年了,也要穿上“新洁衣服,把酒相酬”。按照惯例,宋朝政府会宣布:春节期间,放开赌禁三天,即正月初一、初二、初三这三天,市民尽可纵情赌博。到了夜晚,贵家仕女也结伴出来逛街,进入赌场看人们赌博,到夜店饮宴,“惯习成风,不相笑讶”。 元旦之日,朝廷还要举行盛大、隆重的大朝会。一大早,皇帝起身上朝,先虔诚上香,“为苍生祈百谷于上穹”。随后,皇帝给太后拜年:“元正启祚,万物惟新。伏惟皇太后陛下,膺时纳佑,与天同休。”太后回皇帝:“履新之祐,与皇帝同之。”然后文武百官向皇帝拜年:“元正令节,不胜大庆,谨上千万岁寿。”皇帝回答诸大臣:“履新之吉,与公等同之。” 正月初七之后,年算是过完了。不过在宋朝,节日的气氛并未消散,反而越来越浓厚,因为,一个更加热闹、更加盛大的传统大节——元宵节即将来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