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是学问,更是一种文明体系 ——《儒学的多维视域》自序 作者:朱汉民(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院院长) 来源:《北京日报》2016年1月11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是二月初二日壬辰 耶稣2016年1月11日 《儒学的多维视域》,朱汉民著,东方出版社2015年6月版。 儒学究竟是一门什么学问?这一个问题对于许多儒学或国学的研究者来说,并不是一个十分容易回答的问题。 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北京参加一个儒学会议。在正式讨论之前,有学者建议:我们能否先给儒学下一个定义再讨论?大家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建议。于是,到会的学者纷纷发表自己认可的儒学定义。几个小时以后,与会学者一下子就给儒学下了二十多种不同的定义。有的是从儒学的传统涵义下定义,包括将儒学看作是仁学、礼学、内圣外王之学;有的是从儒学的现代学科涵义下定义,包括将儒学看作是一种文化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宗教学、教育学等等。应该说,这些不同的定义都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体现、表达儒学的一个方面的学术主张和学科特点。但是,我们也会发现,任何一种定义,都不能完整表达儒学的丰富内涵。 事实上,儒学不是某一门具体的学科,既不是一门传统的仁学、礼学、内圣之学或外王之学,也不是一门现代的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宗教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学科。儒学是全面涉及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文化价值、生活方式的文明体系,它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全体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信仰、道德、审美、政治、法律、经济、教育、习俗、心理、性格等各个方面。如果要给儒学下一个定义,似乎只能说儒学是一门涉及中国和东亚地区人民和民族的全体大用之学,是集中代表中华文明、东亚文明的价值体系与知识体系的综合性学科。 既然儒学是全体大用之学,现代学者以不同学科的多维视域,对儒学的某一方面的内涵、思想展开研究,应该是一个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情。因为任何一门现代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人类认识世界、建构知识体系的需要,是人类的认识水平进一步深入化、系统化的结果。学科的分门别类,有利于人类知识体系的深入发展和进步完善。当代学者研究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必须借助于不同学科的多维视域。同样,现代学者研究儒学时,从各种不同学科的视域出发,研究儒学中的信仰、道德、审美、政治、法律、经济、教育、习俗、心理、性格等各个方面,均有利于加深对代表中华文明、东亚文明的价值体系与知识体系的儒学的认识。 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无论是传统学科或者是现代学科的视域均是有限制的,我们又不能受到学科视域的限制,将某一学科视域描述的儒学看作是儒学的全体。确实有许多学者在研究儒学时,容易将某一学科视域描述的儒学看作是儒学的全体。克服这种学术片面、狭隘的途径,就是能够以不同学科的多维视域,来研究、思考这一全体大用之学的儒学。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主张以多维学科视域来研究儒学,并不是现代学者以多维学科来肢解、分化儒学,不能以现代学者、现代学科的傲慢与偏见,将儒学看作是现代学者肢解、分化的对象。实际的情况是这样的,作为全体大用之学的儒学,其本身具有信仰、道德、审美、政治、法律、经济、教育、习俗、心理、性格等各个方面的丰富内涵。我们之所以要以多维学科视域来研究儒学,只是因为全体大用之学的儒学本身就具有各种学科知识的丰富内涵,为了将儒学本身就具有的各种学科知识的丰富内涵挖掘出来,我们似乎只能以多维学科视域来研究儒学,否则,就不能全面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全体大用之学的儒学。 我的研究领域大多与儒学有关,而且往往是从几个不同的学科视域探讨儒学的思想文化特征。我自己这些年来的儒学论著中,曾分别以经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教育学、人格心理学、文化地理学等不同学科视域解读儒学。我认为以多维学科视域来研究儒学,对理解、解释这个全体大用之学的儒学,这个中华文明价值体系与知识体系意义的儒学,是有帮助的。 但是,我也深知,我的学科视域和知识框架仍然是狭隘的,故而我描述的儒学仍然是片面的。我之所以愿意特别选出一些比较能够体现不同学科视域的论文,命名为《儒学的多维视域》,纳入《岳麓书院国学文库》出版,是希望通过这部书的整理、出版过程,重新思考这些年的儒学研究还存在哪些缺陷和不足。我深信,作为中华文明价值体系与知识体系意义的儒学,它既是历史的存在,也是现实的存在。作为历史存在,儒学是我们思考和研究的对象;作为现实存在,儒学就不仅是我们思考和研究的对象,还是我们选择、实践的价值与理念。 作者简介 朱汉民,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湖南省社科联副主席。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研究与教学。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担任的学术兼职有:国际儒联理事、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客座研究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 曾主持国家重大学术文化工程《清史湘军》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振兴行动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图书以及其它部省级科研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十多项。主持“中国书院博物馆”的筹备建设以及岳麓书院及中国书院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出版学术专著10多部,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0篇,其学术著作有多种被纳入国家重点图书,多次获得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湖南省及教育部的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及优秀成果奖。主编丛刊《中国书院》、《原道》,多次获得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等奖项,“湘军史料丛刊”项目主持人之一。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目录 绪论:儒学的全体大用与多维视域 一、儒学与经学 (一)周敦颐《易学》的宋学精神 (二)程颐《伊川易传》的义理建构 (三)宋儒的《论语》诠释与儒学重建 (四)朱熹对《大学》“明明德” 诠释的理学意蕴 (五)宋儒的义理解经与经学讲义 二、儒学的哲学视域 (一)义理之学与中国哲学 (二)先秦儒家性理哲学观念 (三)性理学的建构与中国哲学的精神 (四)如何解读朱熹的格物致知论 (五)王阳明的“良知”:从工夫到本体 三、儒学的宗教视域 (一)“五经”:儒家价值信仰的源头 (二)“四书”:儒家人文信仰的建构 (三)朱熹的“四书”诠释与儒家信仰的重建 (四)儒学人文信仰的价值重估 四、儒学的教育视域 (一)儒家人文教育论纲 (二)儒家教育的特质 (三)儒家教育传统中的学、术、道 五、儒学的伦理视域 (一)儒家主体性伦理与安身立命 (二)胡宏的伦理思想 (三)朱熹人性论与儒家道德哲学 六、儒学的政治视域 (一)儒家民本的政治思想 (二)儒法互补与外王之道 (三)胡安国《春秋传》道统观的政治文化意义 (四)曾国藩的礼学与礼治 七、儒学的人格心理视域 (一)士大夫精神与中国文化 (二)湖湘士人的血性人格 (三)王船山的狂狷思想与精神气质 (四)曾国藩、左宗棠的狂狷型人格分析 八、儒学的科学技术、文化地理视域 (一)儒家的科技与科技教育思想 (二)儒学的学术旨趣与地域学统 (三)湘学的旨趣与学统 附录:作者简介与著述目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