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起源版本多 登高赏菊有几种玩法 来源:凤凰网综合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九月初九日庚午 耶稣2015年10月21日 范曾 重阳图(图片来源:网络) 在《易经》中,“六”为阴,“九”为阳,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故称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吉日,很早即以此为节日。古人过重阳节也很有想象力,一般少不了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赏玩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加之“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寓意,故又视为老人节。如此吉日,把敬老、丰收、高升、长久等美好的祝愿都融合在一起,实在是再好不过了。 九九登高,并不仅仅登临饮宴、赋诗作文而已,它还有其他活动。这些活动综合而成为“登高会”。登高会也叫“茱萸会”,因此也被称为“茱萸节”。农历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数,双阳相重,故名重阳节。重阳节作为一个以娱乐为主的节日,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 重阳节的形成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人整理出如下种种不同的说法: 其一: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酿酒及祭把酒业神等。在流传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续齐谐志》云:汝南桓景从费长房学,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急令家人缝绛囊,盛茱萸系臂上,登高饮菊花酒,此祸乃消。”景从其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一时暴死。今人九月九日登高,盖本是也。 其二: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重阳节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东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重阳节邮票(资料图) 重阳节的道教传说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突然发生大瘟疫,有一个叫桓景的年轻人,父母死于瘟疫中,于是到终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他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 《续齐谐记》(资料图) 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重阳节也称女儿节 唯一一条线索在东晋干宝所著《搜神记·丁姑祠》中载:“淮南全椒县有丁新妇者,本丹阳丁氏女。年十六,适全椒谢家。其姑严酷,使役有程,不如限者,仍便答捶,不可堪。九月九日,乃自经死。遂有录响,闻于民间。发言于巫祝:‘念人家妇女,作息不倦,便避九月九日,勿用作事。’” 《搜神记》(资料图) 丁氏女不堪婆家责难,自缢而死,死后鬼魂托言巫师,许愿让所有妇人都于自己身死魂灭之时得一天休息。而归宁省亲,正是休息的内容。神鬼故事虽然荒渺难寻,但至少表明,迟至东晋,民间就已有重阳女儿节的习俗。 以同情女性,成全女子骨肉亲情为旨的重阳女儿节,在中国古代的男权社会里,显得颇有几分奇特,也平添几分人情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