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是不是科学家? 作者:余以为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八月廿五日丙辰 耶稣2015年10月7日 屠呦呦作为首位大陆籍学者荣膺科学类诺贝尔奖,值得普国同庆,但有一小撮人例外,中科院的“科霸”们近日想必备受煎熬。 屠呦呦获奖,也为中医是否科学的争论浇了一勺油。这场争论旷日持久,它不仅影响人们对中医和科学的认识,而且事关大政方针。 中医不需要定义,中医逐渐远离日常生活,轮廓变得清晰。相反,现实中太多打着科学旗号的东西,把科学的概念搞得越来越模糊。欲辩中医是不是科学,先要澄清科学是什么不是什么。 科学不是真理 科学既不是真理,也不追寻真理。科学不是一堆论断,而是一套发现理论的方法。科学方法得出的结论,是局限条件下的理论,不受局限的科学理论是耍流氓。科学精神就是怀疑精神,怀疑精神就是不信真理,更不信所谓普遍真理。 科学不是技术 科学引导技术,但不是技术。技术的产出是商品,科学的产出是理论。科学不是发明、设计某种物品,而是研究现象、发现规律。科学重在开拓未知领域,技术重在实用、可靠。技术以市场规模论英雄,科学以声誉、影响力论英雄。技术成果需要保密和专利,科学理论需要传授和推广。 科学不是知识 Science的词源是知识,但知识显然并非全是科学。美国总统叫奥巴马,这是知识,不是科学。人类所掌握的知识绝大部分不是科学,也不需要科学介入。反之,现代意义的科学也不是知识。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思考过程是科学,但是教科书里供学习的相对论只是知识。大多数人学了相对论之后,不从事科研工作,终生用不到相对论。 科学是一套方法 科学方法一般分成六个步骤:1、观察并记录现象;2、归纳出规律并提出假说;3、以假说预测现象;4、观察理论值与实测值的差别;5、评估新发现的意义;6、发表论文。《大学》有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由物本推知物末,由运动终止态推知起始态,如果仅止于此,就与各类前现代知识体系难以分别,妙在“近道”。科学达不到,也不追求“得道”的境界,“近道”留下了质疑、证伪、改进空间,契合科学精神。简而言之,科学就是格物致知之法,以“格致”翻译science甚为精当,可惜日本人翻译成“科学”,分科之学,不仅违背本意,而且“蓄意”误导,宁愿音译也比误译强。误译误倒了《现代汉语大辞典》。 科学研究要遵守几条法则:概念清晰、现象公认、无关观察者人格、可重复性、逻辑一致性、可证伪性。其中可证伪性最晚加入,这条基本可以把前现代知识体系全部排除出去科学阵营,包括中医和西方传统医学。 虽然中医不是科学,但因为科学不是真理、不是技术,所以没有什么好遗憾的,除非想借真理的名义坑蒙拐骗。相对于世界上各类前现代知识体系,中医还算比较符合科学方法的,比如医书著述流传,概念必须清晰,减弱了个人化的叙事。口耳相传的间接再间接经验相当于传说,而医书记录作者的直接经验,可靠性大大增加,便于他人和后人验证。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就是受益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假如葛洪在世,诺贝尔奖就没屠呦呦什么事了。 葛洪是个1700多年前的人物,他的后裔大概传了五六十代,2的50次方是一百多万亿,他的基因混入大多数当代中国人身上了。即使不沾屠呦呦的光,国人也有资格引葛洪为荣。 方舟子说葛洪的著作只是启发作用,诺奖那么容易被启发出来?要说屠呦呦也只是个启发作用,成品离不开别人的努力,但科学共同体认的就是“启发”之功。以科学卫道士自诩的方舟子突然变得外行起来了。 当然,方舟子在细枝末节上也说了一些有道理的话。屠呦呦的职责近似于工程师、技术员,而不是科学研究者,她的贡献是新产品,而不是新理论。问题在于,诺贝尔奖没有声明只颁给科学工作者,“科学类”是外人添加的,以诺贝尔奖数量论科技实力也是外人以为的,与诺贝尔奖无关。再说诺贝尔本人是工程师、企业家,而不是单纯的科学家。 屠呦呦是不是科学家,属于闲人聊天话题,与诺贝尔奖无关。倒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打正科学的旗号,究竟与科学有没有丝毫关系?不如统统并入中国工程院,更名为“马克思主义伟大复兴工程院”,日后再拒绝屠呦呦入会,那就名正言顺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