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皆是理 ——陈傅良与永嘉学派再认识 作者:陈来 来源:《温州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十月十四日壬戌 耶稣2017年12月1日 《温州日报》编者按:本文为作者在上周瑞安举办的纪念陈傅良诞辰88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陈来,祖籍温州,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哲学史家。 我想谈一下对永嘉学派和永嘉学术的几点认识。 关于宋代哲学思想史的分派。二十世纪的学术研究在吸收了西方哲学史的脉络线索后,中国学者提出了理学、心学、气学三分法的看法,在日本学界也得到了呼应,一直以来都被学者所认可。然而,若从学术思想史来看,中国近世本来就有一种三分法,不是专就哲学史而言,而是就儒学思想史而言,这就是全祖望曾说的:“乾淳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两派,而水心龂龂于其间,遂称鼎足。”这就是说,南宋学术思想分为三派:朱子理学、陆氏心学、永嘉之学。这是中国学术史的内在分别标准。全祖望虽然以叶适为永嘉事功之学的代表,但我们知道,在南宋时,朱熹对陈傅良的评价更高,说“永嘉之学,理会制度,惟君举为有所长”。全祖望也承认“永嘉诸子,止斋最称淳恪”。所以,与朱、陆同时的永嘉之学,至少应说是“陈叶之学”,才能正确反映陈傅良的地位。清四库丛书提要亦云:“朱子喜谈心性,季宣兼重事功,永嘉之学遂为一派”。《朱子年谱》特别重视朱子与陈傅良、叶适的论学,也说明在南宋绍熙时代朱子学内部对永嘉之学的重视,不是以之为一般的一派,而是与朱、陆并立的一派。 近三十年,“实学”研究渐渐流行,晚、近实学研究的活动,尤其活跃。但什么是“实学”?学者看法不同。事实上,历史上各家都用过实学的概念,所以很难从谁使用过实学一词来定义实学。我以为,真正接近于现代学术史研究所使用的“实学”概念,在南宋应为永嘉之学。薛季宣倡导“确实有用”之学便是明证。陈傅良的门人叙述其师及永嘉诸人之学“诸先生所以要教人就事上理会教著实,缘是向时诸公多是清谈”,四库提要谈及楼钥也说永嘉之学是“究心于实学”。永嘉实学,有其理论宗旨。我以为,永嘉之学的精神要旨在一个“事”字上。若从哲学和理论上概括两宋学术各派的主张,程、朱主张“性即理”,二陆主张“心即理”,而永嘉学术可以以“事即理”来表出。陈傅良、叶适虽未明确提出此义,但内在地包含了此义。如陈傅良学生所言“自年二十从陈先生,其教人读书,但令事事理会……器便有道,不是两样,须是识礼乐法度皆是道理。”此说正为“事即理”思想的表达。故永嘉之学的中心命题有二,一是“事皆是理”,二是“事上理会”。 永嘉之学或永嘉实学,具体体现在对制度研究的重视。叶适讲过,薛士龙独究体统制度,至陈傅良尤号精密。永嘉的经世实学,集中于古代的经制治法,即治国理政的制度研究。故朱熹总其说为“永嘉之学,理会制度”。叶适自己更说过“时儒方为制度新学,抄记周官、左传”。这也很好地概括了永嘉学术的趋向。这也说明,从儒学史的角度看,永嘉之学偏重在“制度儒学”,而与朱陆二家的“心性儒学”有所不同,显现出儒学的历史发展本来就是有不同方向、面向,是很丰富的。就历史而言,心性儒学是宋明儒学的主体,心性儒学亦自觉坚持其优越性,但在今天看来,则不必受此影响,而平心论评儒学各派的特点与贡献。制度儒学有其深远的根源,在当代儒学中仍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