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读书会观感 作者:黄晓林(《社区》杂志主编) 来源:作者惠赐《儒家邮报》发表 时间:西历2012年7月5日 前段时间有一周末,在北京东岳庙参加了一个读书会。刚走进东岳庙大门就收到了一个单子,题目是——“知止”中外经典读书会首次学术沙龙程序单。一看到题目就有点说不出、怪怪的感觉。“知止”两字不用说,一定是取自《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一个很能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两个字,意境很高,但最后又落到了“学术沙龙”上,却有点不知所措了。想到张之洞的在《劝学篇》中说的一句话: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在学术机构的人,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何谓“学”,那就太不可想象、太可怕了。 或许当时没有机会表达,也可能不宜在当面表达,但我当时确实萌生了一丝的悲悯,更有一种前所未有的使命感,一下就想到了大儒梁漱溟的那句话:“吾曹不出如苍生何?”,本来就不是太喜欢写文章,没办法,只好老老实实地坐在电脑前,把我的一些想法用文字记录一下。 先来说说这“中外经典”,我不知道参加读书会的很多人都是怎样定义的,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他们的理解肯定和我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我的理解很简单明了,中国的经典就只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除此之外再没有经典可言。我也不想说是为什么,大家看一看被梁漱溟称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马一浮的一段话:“吾敢断言:天地一日不毁,人心一日不灭,则六艺之道炳然常存,世界人类一切文化最后之归宿,必归于六艺,而有资格为此文化之领导者,则中国也。”顺便也向大家推荐一下,有时间可以多了解一下马一浮。 那么国外的经典都有哪些呢?其实,对中国人来说,国外就没有经典可言。至于为什么?你先看看上面马一浮先生的那段话,再多读一读马一浮的书,你自然就能够明白。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的事情,就是在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础上,我自己提出的观点,“中学为体,他学为用”。在这里,我把西学的地位拉回到与世界其他文化同等的地位,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但这还不够,对中国人来说,不管是西方文化还是其他文化,都只能处在“用”得地位,中国文化“体”的地位不能动摇,所以对中国人来说,国外就没有经典可言。这真得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我还会在其他地方专门说到。 再来说一说这“学术沙龙”,现在 对“学术”一词的解释“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 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这种说法从根本上说就是错误的,因为“学问”不是零碎的知识,是人的一种自学、自觉的过程,是生命之学。吕坤在《呻吟语》里有一句话“肯替别人着想,是天下第一等学问”,说到很到位。所以学问不是向外驰求,是向内用功,反求诸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为第一要务。你知道的东西再多都是闻见的知识,不一定能成为自己生命和智慧的东西。 另外,任何一个事物都和他周围的其他事物以及我们人类都有着一定的关联,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体。所以要用“整体的”、“生命的”的思想去接触、感受他们。所谓“系统、专门、学科化”的提法,就是把我们要了解的事物,看成与我们没有关系、零碎的、死的东西,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是很有问题的。至于“沙龙”一词,完全就是一个西方翻译过来的词,国外类似这样的词很多,不知道为什么非要用“沙龙”这样不伦不类的东西。就用我们中国的,老百姓都能理解看懂的词不是很好嘛。 最后再说说“知止”两字。“止”指“归宿”、“立场”、“原则”,“知止”就是要有自己的追求,知道自己人生最高的境界是什么?明白自己一生要做什么事情,也就是陆九渊说得“要先立乎其大,小者从之。”,读书会也要搞清楚这一点,不要对《论语》的法文版、英文版、德文版,一个词的单数、复数,说来说去,一点意义都没有。我还要告诉大家,“学在民间,道在山林”,大学也好,研究机构也好,其实没有什么学问可言,大都是功利场,所学的东西与真正的学问关系不是太大。明白了这一点,也会去掉一些骄矜之气。 另外,在当今这个以成败论英雄,世风日下浮躁的社会,“知止”两字能理解为停止也是很有意义的,也就是佛家说的“歇即菩提”,只有能够停下了,才能有可能更进一步回头看自己,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境界,在这里就不多讲了。 写到这里,我又想到了康昆仑拜师学琵琶的故事,其中的两句话还记忆犹新,“胡音太重”,“十年不弄乐器”,就是要忘记以前学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十年之后再学,才能学到真东西,真是有点“游乎印度佛法,荡一切执”的博大气势。那十年之后,我们又要学什么呢?自然是“归乎我儒,默与道契”。船山先生云:“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最后的归宿,就看你能不能真正明白“知止”两字了。 我有时就想,现在我们这些所谓受到很好很高教育的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说到底还是出在一个问题上,就是一百多年来,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世纪大骗局,就是“所谓优越的西方文化”在作祟。很多年了,我们对西方文化关注的太多了,对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尤其是对自己本国的传统文化关注太少了。希望“知止”读书会是个很好的开头,让人很开心的是,在读书会群里看到了一位同学的个人签名,那是柴陵郁禅师一首诗:我有明珠一颗, 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 照破山河万朵。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精神和永恒的价值。 到了下午五点多钟,读书会结束了,走到东岳庙的瞻岱门,看到了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写 “阳世奸雄,违天害理皆由已;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的楹联,感到非常欣慰,像 “善恶有报”这样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已经根植在中国人心中,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生命中的一部分。 (2012年6月26日星期二写于西城) (责任编辑:admin) |